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又称为“基本教义派”,不同于其他与宗教无关的世俗意识型态。它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原初信仰的政治运动,改造受世俗文化侵袭的社会,使人心得到救赎,最终建立宗教政权为主要目标。他们通常诉诸较为偏激的手段,不惜引发战端或恐怖行动。这和一般人理解宗教只是个人灵修、崇拜仪式、朝圣或慈善事务,不应涉及广泛的公共领域,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字面看,“原教旨”似乎针对本教义的保守式信仰,然而与宗教保守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他们必须强制禁止其他信仰,用暴力推行自己的‘教旨’,而是“宗教强制主义”或“神学极权主义”,它对异议分子和异教徒的不宽容,使其与后者判然有别。
原教旨主义者认为,信仰世俗化偏离本质,必须还原宗教圣典的基本经文或文献的传统阐述,认为圣典超越时空,是永恒的绝对真理,不容变更挑战的绝对真理和科学基石,强烈排斥种种自由化或现代性的解释,由他们阐释的教义,广泛应用于生活各层面,建立由宗教领袖领导的神权政体。
现今世界主流看法,将宗教信仰视为私人领域事务,政府应保障信仰自由,包括无神论者和泛神论者。反观原教旨主义主张“政教合一”,宗教领袖应兼任政治领袖指导众人,过着圣洁虔诚的宗教生活。宗教并非仅限个人层次,也是群体规范、价值及凝聚力的来源。若不按照教义管理公共事务,个人及群体将流于腐化、物欲、纵容和败德的下场。面对现存腐败的世俗政权,应积极创立符合教义的政权,必要时甚至以武力夺权。
最近几年,原教旨主义这一概念常被媒体频繁使用,描述和解释当代一些宗教的政治运动。它的始作俑者并非伊斯兰教,恰恰是基督教的宗教运动,后来也指其他排他性极强的宗教(例如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里的宗教运动,尤其是一神论型的宗教最为偏执。比较宗教学家埃里克. 夏普在《理解宗教》一书如此总结:在传统宗教的最高权威受挑战时,首阶段是拒绝旧方式和旧权威,产生树立新权威的愿望;次阶段是作出种种努力,使旧权威适应新权威;最后阶段回复原状,原教旨主义往往出现在这一阶段。
任何形式的原教旨主义,都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抗性、排他性及战斗性,理论共同点都是反对现代主义、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支持者从极右到极左都有,表现出歇斯底里的万般热忱,也被引用至各种极端意识型态的团体。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基督教成功夺权,一改帝国原本迫害基督徒的态度,公开承认其合法性;至4世纪末,基督教更成为国教,教廷开始干涉政治事务,掌握司法、税收、领地等特权,反过来压迫征服其他异教徒,十字军东征就是原教旨主义的事例。 那时虽还没有出现“原教旨主义”这名词,但异端审判与神权专制,实质就是原教旨主义行为。
随着罗马教廷介入政治,超然地位不免受世俗文化影响而腐化,来自教会内部改革的诉求、和外界反神权者“政教分离”原则的挑战,欧洲政治转向世俗政权。然而每当政治压迫、经济匮乏或社会动荡时,又逢现存体制无法妥善解决问题,原教旨主义就会伺机死灰复燃。
现代基督教中,也仍然残存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一词,首创于19世纪末,美国新教长老会的一个保守思潮。他们反对“历史批判学”和“自由主义神学”,强烈斥责神学界受现代科学思潮影响,大有发展成为实证神学的世俗倾向,担心冲击传统观念和文化,甚至对《圣经》构成直接威胁(主要在《旧约. 创世纪》的创世造人神话)。另外,苏俄革命引起美国出现布尔什维主义和无神论的反应。
1895年,美国原教旨主义者在尼亚加拉城召开神学研讨会,提出神圣不可侵犯的五项信条:圣经全文神圣,字句永无谬误;耶苏是童贞女圣母玛利亚所生;耶苏为人类代死赎罪;基督为神,能行神迹;基督复活并将以肉身再度降临。1909年起,他们连续出版12本小册子宣扬上述信条,统称为《基本教义》(The Fundamentals,又译《原教旨》),从此便有“原教旨主义”这个名词。 后有鉴于该词易与伊斯兰恐怖主义产生联想,改用“福音派” (Evangelicals)自称,与对经济不景气不满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
美国原教旨主义者并不拒绝现代科学,他们认为科学只是知识,《圣经》贯穿于科学的真正实在的知识,包含有科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的获得如同考古过程,是去挖掘《圣经》里的真理,而不是发掘那些未知或已知的世界,那些说《圣经》不是科学书籍的人,根本没认真阅读。它与现代主义冲突的最典型例子,是“猴子审判”一案。
早期的美国史,是部逃脱宗教迫害、追求信教自由的历史。因此,美国宪法明确要求政教分离,政府不应支持任何宗教团体或活动。联邦法院裁定,公立学校提到上帝、课堂祷告和校内读《圣经》都属非法。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戴顿城中学教师施科普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达尔文《天演论》,竟被该州原教旨主义者以违反《圣经》“上帝造人”教义的罪名告上法庭,并以舆论宣传压力,迫使法庭判处他违犯州法有罪丢职。
这批原教旨主义者的活动,后趋向狭隘和僵化而逐渐没落。70年代,它在美国重新抬头,与当时社会婚前性生活、堕胎、弃婴、同性恋和吸毒等现象泛滥有关。今天他们还自愿遵守禁止烟酒、歌舞、影视等戒律。他们希望保存性别差异,强烈反对《平等权力修正案》,妇女应重返家庭,置于以男性为主体的家庭。他们也反对坠胎或同志合法化等运动,并以政治献金、创办媒体或动员投票等方式,支持特定政党或候选人(通常为共和党籍),甚至自行派人参政(如茶党),从此狭隘界定的神学信仰,变成政党僵化的行为纲领。
80年代开始,美国总统和议员就职时,手放《圣经》宣誓已成标志性形象;美元印有醒目的“我们相信上帝”;爱国主义歌曲《上帝保佑美国》经久不衰。最标志性起点,1985年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伦奎斯特说:“政教隔离是根据坏的历史作出的比喻,它应被明确废弃。”1995年,克林顿政府规定学校负责人,不得阻止校内祷告或讨论宗教。2002年,小布什总统发布行政命令,规定联邦政府机构不得将宗教团体,排斥于社区服务经费名单之外。奥巴马虽与小布什不同政党,但他在2008年全国民主党大会上做祷告是史上首例。
美国教会分裂成两派:一派是自由主义(又称为“现代主义”),运用现代哲学、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传统教义重新解释,设法调和教义和现代科学的矛盾,以宽容接纳世俗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实践对现代化的适应;另一派是原教旨主义,认为《圣经》是神启不容挑战的绝对真理。如今后者已成为美国新教最大教派,远比自由主义教众多,还与摩门教势力合流,成为美国右翼保守势力的两大支柱,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
自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后,阿拉伯人建立政教合一的强大帝国,创造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到了13世纪,由于受十字军东征和蒙古人入侵的打击,它陷入停滞和衰退时期,信徒们开始怀念初创时期的“大同社会”,呼吁严格遵守原始教义净化社会,清除一切外来或异端思想的影响。但当前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无论在广度或深度上,都大大超过往昔历史上的复古运动。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提出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认为安拉赐给他们两本书:《古兰经》和大自然。他们认为现存世界充满邪恶,试图回到信仰的原初状态,根据教义严格管理个人和社会生活,建立由宗教领袖掌权的伊斯兰国家,等待救世主(马赫迪)拯救世界,随时为重建神圣秩序而牺牲生命。他们甚至鼓励其成员,不与其他穆斯林一起生活和祷告, 等同先知离开堕落的麦加城的举动。它与其他文化氛围内图强变新的努力一样,只不过它以传统宗教为最高祈求,采用更激进极端的手段。
从内部看,伊斯兰国家直到二战前后才纷纷独立。70年代,中东产油国积累巨额的石油财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原社会运行节奏被打乱,正面临着现代化的转折期。在专制主义统治下,统治阶级照搬西方经济自由化政策,利用特权聚敛财富,广大中、下层穆斯林获利甚少,两极分化日趋尖锐,造成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从外部看,战后英、美等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侵略扩张,几百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冷战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政治更加明目张胆,都给伊斯兰世界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
在这种背景下,伊朗政教领袖何梅尼宣布:“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喊出“伊斯兰是一切的解决办法”的口号、利比亚的卡扎菲更提出“世界第三理论”,主通过伊斯兰道路改善落后面貌。西方有的分析家还认为本世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文化将同东方儒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形成鼎立之势。其实伊斯兰教内部矛盾重重,首先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尖锐对立,历史积怨根深蒂固,又各有许多旁支和组织。
由于阿拉伯恐怖分子,一般带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背景,因此伊斯兰教在西方带上负面色彩。其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表现形态和对现政权的挑战方式,也分为激进、温和、合法三股不同的势力,没有统一的组织,它们之间互相声援模仿又相互制约竞争:
(1)激进派:以鼓吹“圣战”、绑架、暗杀、爆炸、劫机等恶性恐怖活动。他们诉诸武力施加政治影响力,大部分成员是非主流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下层社会民众,迫切希望改变社会现状和地位,迫使西方国家放弃对本国政府的支持。
(2)温和派:虽对现行制度不满,但反对使用暴力手段,利用清真寺广泛宣传伊斯兰教的平等、互助思想,不断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
(3)合法派:冷战后,政治改革与民主化之风吹进伊斯兰世界,迫使中东的专制政府们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不少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改变策略,力图以合法身份进入议会和政权机构,在现体制框架内进行变革,实现伊斯兰社会理想。
近年,伊斯兰原教旨组织活动波及整个伊斯兰世界,迅速形成从中亚经伊朗至阿拉伯,再到北非的弧形动荡带(近年引发“阿拉伯之春”),在南亚和东南亚穆斯林社会亦有抬头之势。对他们的评价也众说纷云,自由主义者指它是另类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者认为它代表反帝力量,而社会主义者则把它们视为反资本主义的同志。至于像卡伊达、塔利班、以及最近盘踞叙利亚及伊拉克大片地区的“伊斯兰国”(IS)等极端组织,当然是阿拉伯及世界公敌。
不仅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在其他宗教和文化也存在。在南亚,连续暗杀非暴力主义者圣雄甘地和英迪拉、拉吉夫甘地母子两代总理的印度教、锡克教极端分子和斯里兰卡血腥的淡米尔虎组织,都是为“信仰”杀人的原教旨主义者。
印度原教旨主义反对少数民族的姑息政策,反对西方化和伊斯兰教,希望建立一个印度教的国家。由于印度锡克教农民,被限制利用旁遮普省水资源,以及锡克青年就业机会减少,这些因素导致锡克教原教旨主义运动崛起。斯里兰卡北部淡米尔印度教移民,以森林游击队“淡米尔虎”和恐怖袭击方式和信奉南传佛教的僧伽罗族政府长期对抗。
原教旨主义者是对当代世界潮流作出的一种反应,它深深地卷入当代文化和政治运动。他们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根据需要大量采用现代技术进行经济改革,在武装冲突中大量使用先进武器,也利用现代化的大众通讯网络传播信仰。宗教的贡献有两方面:对个人而言,信仰是混乱世界的最佳指引,满足人类精神的救赎;对社会而言,成为国家民族认同的源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但发展成原教旨主义,则有下面的负面影响:
原教旨政权与自由民主的普世主流价值背道而驰,例如限制女性教育、工作权利等人身自由大加限制,压迫个人的言论自由。
任何奉行强制原则的“信仰”,都会面临如下悖论:如果信仰真能成为强制的理由,则被强制者无从判断“信仰”是合理还是荒唐,是可实现还是臆想,甚至也无从判断强制者是否真有信仰,或仅为一己之私滥行强制迫害他者。
最新例子例如"伊斯兰国"掌控的区域内,强行推行伊斯兰教法;妇女必须佩带面纱,否则将受到死亡威胁,而基督徒以及什叶派穆斯林如不放弃原信仰即处死。
政教合一制度之下,宗教领袖拥有无可挑战的权威,出现教廷人士独览政权的专制体制。
由宗教信仰产生的无条件追随与牺牲的奉献精神,可能引发连环血腥暴力的恐怖行动,不分青红皂白屠杀无辜者,例如卡伊达组织发动9.11恐怖攻击、激进的反堕胎团体谋杀医师等例子。
恐怖主义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刑事犯罪,它有其思想根源。除了直接的反恐国际联合行动,建设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宽容和爱才是所有宗教的精髓。恐怖主义只是以宗教为借口的暴力行为,任何文化不能只谴责别人,都有自我反思的责任,不将矛头指向某宗教某文化,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和跨文化任务。
现今网络世界有两种特征:协同过滤(只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链接)和群体极化(小群体只听到自己的回声,变得更为激进)。在这种孤岛状的小团体,人们喜欢听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使得他们对不同观点难以容忍,更易强化各意识形态的原教旨主义倾向。对他人不同观点的谅解,不意味自己信仰不坚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你是正确,相反的情形也可能是正确。
其实每人内心都是神魔交界,动善意即为神佛菩萨,起恶念降为妖魔鬼怪,如果人人能如圣贤般自制,坦然接受外在环境的任何变化,有无信仰并无区别,反之,你就需要借助宗教力量度过不确定性,暂时摆脱世俗羁绊烦恼,追求彼岸的喜乐和平。
意识形态总结篇
在所有意识形态之中,为什么笔者会认为"民族主义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强而有力的意识形态"呢?(见政治学笔记(5):《分合斥补的意识形态 - 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第二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在《新工具论》中提出,芸芸众生必须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偶像“(又称”假象“): ”洞穴偶像“(idola specus)、”族群偶像"(idola tribus),"市场偶像"(idola fori)和"剧场偶像"(idola theatri)。(注)我便利用“四偶象说”,逐一检视“意识形态系列”笔记所论述的六大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市场偶象 + 剧场偶像
保守主义:洞穴偶象 +族群偶像
民族主义:洞穴偶像 + 市场偶像 +族群偶像 +剧场偶像
世界主义:市场偶像 + 剧场偶像
社会主义:洞穴偶像 + 剧场偶像
原教旨主义:洞穴偶像 + 族群偶像+剧场偶像
通过“四偶像说”的比较,可见民族主义之所以是最强而力的意识形态,在于它是四种偶像的复合物。它涉及国家主权,也是国家政权的三大合法性基础之一。当政者只能因势利导,而不是与之抗衡,否则就会失去国民的信任。正因如此,几乎历史上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曾经利用过民族主义,只要适合于民族主义的要求,而民族主义有利用的价值,都可以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利用民族主义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独有偶,佛教《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我相、人相、众生相以及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偶像)。破除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能破解这四相者,即拥有金刚座般的知识。
注:培根认为理解是知识的本源,如果要得到真正的知识,便要先從去除成见及偏见开始。培根称成见为偶像,阻碍知识发展的四大偶像为:
1. 洞穴偶像:指井蛙之见、以管窺天,源自于柏拉图的“洞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指的是人以往认识的限制,以本身特有的性格、爱好、教育与所处的环境观察事物,导致成见,只见树木而不见树林。因此洞穴偶像要求人破除浅见,重视整体(无我相)。
2. 族群偶像:指我族中心主义、党同伐异的思考。人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忽視其他否定或反对事例,将少数观察普遍化,而只会产生谬误。因此族群偶像要求破除自我或本族中心观点,避免主观(无人相)。
3. 市场偶像:指涉话语权在传达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讹误、扭曲;市场偶像要求破除人云亦云的二手失真传播。对培根而言这是最危险的谬误,也是最难被排除(无众生相)。
4. 剧场偶像:指一套套难辨真伪的理论学说。人会盲目地信从传统或流行的各种哲学体系及权威,受错误理论和歪曲的论证影响而产生谬误。剧场偶像要求破除盲目崇拜权威,所造成的假像(无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