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原数论”和“灵魂论”

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哲学的对立面,就是首先提出“物质运动应符合数学规律”(原数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ism),亦称“南意大利学派”。不同于前者,后者要由非感性之物或非质因,找到万物的根本要素或原理。

毕达哥拉斯学派存在时间,从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开始,一直到公元3世纪古罗马时期,几乎有8百年之久,是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于一体的神秘组织,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创立。这学派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之为“四艺”,古代中国《周礼》也恰巧规定“六艺”(六种基本才能):礼(道德)、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驶马车)、书(文学)、数(算术),教育范围比起后者较为狭窄,而强调数学和音乐则是两者的共通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1)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毕达哥拉斯及其门徒的学说为主;(2)希腊化时期,这学派看似消亡,但仍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科学发展中发挥影响力;(3) 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时期,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学派重新复兴,最终融入新柏拉图(Neo-Platonism)学派。

根据以弗所学派(Ephesus School)创始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记载: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爱智慧”这名词,并赋予其特别涵义的学者(见哲学笔记(1)),他还自栩为“爱智者”(哲学家,philosopher)。

毕达哥拉斯是西方学术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不仅影响同时期的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甚至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美学家。他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其哲学基石,还曾用数学研究声乐,把埃及的“玛阿特”(Maat,即“和谐有序的真理”)和印度的“灵魂”等概念,引进西方哲学和乐理。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和乐理家。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早年曾游学埃及,后来又到各地漫游,很可能到过印度,了解到许多神秘的宗教仪式。

旅行结束后,毕达哥拉斯回返家乡。由于政治原因,后迁往南意大利的殖民地居住,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首位以人名开宗立派的创始人。如果有人要想加入这学派,就必须接受若干年的考验。毕氏学派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挫败,毕达哥拉斯在逃亡过程中遇害。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年-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和乐理家。生于爱琴海萨摩斯岛(Samos),早年曾游学埃及,后来又到各地漫游,很可能到过印度,了解到许多神秘的宗教仪式。 旅行结束后,毕达哥拉斯回返家乡。由于政治原因,后迁往南意大利的殖民地克罗顿(Croton)居住,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首位以人名开宗立派的创始人。如果有人要想加入这学派,就必须接受若干年的考验。毕氏学派后来在政治斗争中遭挫败,毕达哥拉斯在逃亡过程中遇害。

本原论:“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与古印度哲学,都把整数看成是宇宙的本原,无论在量与质方面,都支配着万物的运行。毕氏以宇宙之理可由数字译码,若与中国先秦诸子九流十家相比较,頗似阴阳五行家的“术数之学”。尽管毕氏学派的“原数论”,仍有不少臆测性和神话成份,却运用当时的数学水平,作了许多天文学的推算,还提出几个划时代的宇宙观:

首先,米利都学派将物质性的元素当作万物的本原,当然符合“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思想,所以这是最原始的唯物论。但宇宙间不仅存在着固定形体的特殊东西,还存在着许多不具固定形体的事物,怎能用物质性的实体说明这样复杂多变的世界呢?

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另辟途径,将非物质性的度量单位“数”归结为本原。将数看成是先于实体事物可独立自存的本体,将哲学导向唯心论。后来希腊哲学的客观唯心论(Idealism)哲学,可说是从毕氏学派开始。

宇宙万物无论是有形或无形,都具有数的规定性,多样性的世界可以统一于数。尽管“数”只是度量衡单位(还未完全从事物分开),不算是纯抽象性的思想概念,但比起米利都学派,毕氏学派较具抽象性,颠覆传统哲学对物质世界构成的认识。

后来,亚里士多德批判和总结毕氏“原数论”的几个特征:(1)得自于非感性认识的对象,属于理性才能把握的概念;(2)不会变化生灭的非动态因;(3)属于更高一级的“实在”;(4)缺少一个“动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诟病)。

其次,毕达哥拉斯对整数进行分类,包括奇(odd)数、偶(even)数、质(prime)数、亲和(amicable)数及完全(perfect)数等,还提出“由数而有形,再由形而有物”,才有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和形状不一的立体图形,再孕育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最后四大元素组成了整个宇宙系统,一切天体和人类都尽在其中。他还赋予数学更多内涵,不仅可以诠释万物,连一切真理(如正义、理性和灵魂等存在的概念)均可用比例、平方及直角三角形反映和证实。

勾股定律(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在西方,亦称为“毕达哥拉斯定律”(Pythagorean theorem),最早为精通算术之古巴比伦人和中国《周髀算经》发现,但真正通过演绎推论式验证和普及的工作,却是毕达哥拉斯,使他成为西方数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然而最具戏剧性的是,毕氏定理后来成为该派“原数论”的“掘墓人”。他的学生希帕索斯考虑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导致首个无理数√2诞生,并直接使原数论被某数据推翻的矛盾。

和谐宇宙论

除了“原数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的宇宙论思想,还有“和谐观念”。他认为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可达到和谐。他们认为数字10(=1+2+3+4)是完美之数,便以数学“十进位”制引申至宇宙万物,指出宇宙间有10类对立物,如奇数和偶数,左与右,雄与雌,明与暗,动与静,善与恶,有限与无限等。所有对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完全体现在其代数之比率般的和谐,所以一切事物都有共同的数学规范,提出和谐有秩的宇宙 - “科斯摩斯”(Cosmos)的思想,形成专门的学问 - 宇宙学。

最后,毕达哥拉斯主张宇宙间存在着许多个世界,还大胆推断地球是圆体而且不处于宇宙中心的位置,抛弃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既然10是完美之数,天上也对应为10大天体,全都围绕着固定点处的“中央火”转动,地球只不过是绕它进行公转的众多天体之一。这个“中央火”是宇宙的祭坛,凡人肉眼看不见。他的主张,可说开启后世 “日心说”的先河。

毕氏学派认为所有天体同“中央火”之间的距离和运行秩序,如同和谐的音调和旋律,即所谓“诸天音乐”或“天体音乐”。

灵魂论

希腊文“psyche”,在中文译为“灵魂”,指构成生命活动的原理或机能,英文“心理学”(psychology)便源自于此。毕达哥拉斯主张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的思想,大多继承自古埃及和印度。自他之后,灵魂学开始成为西方哲学界的重要课题。

毕氏学派认为人类灵魂,也呈现如数字般的和谐比例关系,不朽灵魂死后摆脱躯体,还可继续存在,得到完全的和谐与自由,经过净化可得救,免受各种痛苦等。经过一定周期,灵魂会再投生到新躯体(人或其他生物),继续另一轮的生死轮回。他们效仿婆罗门僧侣,以素食和苦行修炼闻名,便是因为他们相信转世的原因。

传说毕达哥拉斯碰到一只被痛打的狗从身边穿过,他充满怜悯的喊道:“住手!不要打它。它是我一个朋友的灵魂;我听到它吠时就认出了他”。他也能回忆自己4次前生转世轮回的情况。

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经历投胎转世后,虽受肉身欲望干扰,但其灵魂仍保有理性能力,透过音乐和数学的教养得到“净化”,才能摆脱轮回达到不朽(许多宗教都有类似的追求),回归与宇宙秩序合而为一的和谐关系,从纷杂万象理清宇宙秩序(其组成也包含着灵魂因素,才能为人类灵魂认知),进而有规律地发展和改变命运。

这种“灵肉分离”且无形体,不朽地永恒独立存在的灵魂,当然只属于精神领域的本体论(Ontology),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毕氏学派后期分裂为两派:一派致力于数学、天文的研究,另一派恪守宗教般的清规戒律,并最终和基督教合流,这和毕氏本人的思想矛盾有着必然的关系。

罗素对毕达哥拉斯如此评价:“历史上最有趣味而又最难理解的人物之一..........简单说来,可以把他描写成爱因斯坦和艾迪夫人(《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始人)的结合。”这个评价无疑是简单而深邃的结论。

毕达哥拉斯还区别理性与感性两层次的思维世界。相对前者的完美永恒,后者则是有缺陷的层次。这两分法,后被伊利亚学派(Eleatics School)的主客观分离认识论(或知识论,Epistemology),和柏拉图《斐多篇》(类似中国哲学家王充《论衡》及范缜《神灭论》似的反驳)的唯心论哲学观继续发扬光大,一直支配着西方哲学和神学思想,开启从原始宗教唯心论向哲学唯心论过渡的重要阶段。

伦理和美学观

毕氏也谈到了人间之“最”:最合义的是祭品、最明智的是数目、最优美的是和谐、最有力的是知识、最美好的是幸福、最佳的能力是医术、最真的话语是“人是邪恶的”。他强调父母和子女间的责任、引导、敬爱,兄弟姐妹及夫妻之间的平等互爱,认为自律是对人性的考验,可使人身体健康、心灵洁净和意志坚强。自律只能在理性和知识指导下,才能培养起来,他的自省心得,例如:


(1)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人”。
(2)思而后行,以免做出蠢事,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
(3)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4)友谊是种和谐的平等,朋友之间的一切都是共有的。

这和孔子认为道德是“后天”教养和佛家“戒定慧”,显示东西方传统智者,无论是主张“由慧入静”还是“由静生慧”,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

毕氏学派主张国家通过教育,消除社会差异,培养精英指导国家和社会和谐的公民。妇女给予平等学习的机会,在哲学之外也学习实际的家务技能。他们认为政治活动的目的就是美,个人的权利应和其贡献成正比,而社会应由最优秀且受过教育的精英统治。亚里士多德后来批评他们伦理观,过分强调量化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

毕达哥拉斯是是声学理论的奠基人,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他觉得音乐可以净化灵魂,深信向感官灌输音乐,可以医治人类的劣根性,使心灵恢复到质朴的原状,产生所谓“同声相应”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大致有刚柔两种风格,对人的性格和情感,产生陶冶和改变的“净化”作用,便让门徒们在晚上入睡前,用音乐净化心灵,处在睡眠状态;早晨醒来又让他们听竖琴演奏的旋律,从入眠时的麻木状态恢复元气。

毕达哥拉斯及其门徒在日出时歌颂光明
毕达哥拉斯及其门徒在日出时歌颂光明


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美学观”,其和谐性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组成,“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这可说是古希腊辩证法(Dialectic)思想的萌芽,包含着“寓整齐于变化”的美学原则。毕氏学派也鼓吹对几何形式和数字关系的研究,传说他们最早发现“黄金分割”(golden ratio,又称“黄金律” ,关于数学上的比例关系)的美学规律。

赫拉克利特虽对毕氏的灵魂论表示蔑视,也得佩服他的“博学多闻”,还将毕氏的“和谐美学观”吸收到其“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内。由于毕氏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统一,视其为哲学的最终追求,也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用苦行方式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其主张的中庸调和之道,对亚里士多德和其后古罗马思想界,皆产生深远的影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