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

发展中的黑色大陆 - 经济发展篇

非洲大陆宛如一个巨大的茶碟,其外围边缘比内地高,阻挡海风深入内地,使其广袤土地极易沦为沙漠。洲内河流必须冲破无数崇山峻岭,蜿蜒流过高低起伏的地形才能流入海洋。同样地,瀑布和险滩的险阻,导致沿海船只不能使用这些河流,通达内地进行贸易活动,使非洲工业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幸好,非洲蕴藏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也拥有许多可耕地,财富来源便以农产品和矿产出口为主。

农畜业

农业在非洲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30% - 35%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的就业及农村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农业。除了肥沃的尼罗河流域之外,洲内约有2/3的土地可生产谷类及水果。非洲国家的出口大多集中于一、两项农作物的出口上,使国际粮价的波动对它们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Louis Loo's photo.


尼罗河流经开罗市中心

地中海沿岸、撒哈拉南部、尼罗河流域可种植谷物,西非和马达加斯加岛的高降雨量地区还可种植稻米,自维多利亚湖以东到南非,农作物均以玉米为主。重要的出口农作物,例如可可的产量(以西非为主)就占世界半数以上;咖啡(以东非为主)、花生(以西非及赤道非洲为主)及棕榈油(以西非为主)的产量皆占世界的1/5;茶产量(以东非为主)占世界的1/10;而椰子、棉花(尼罗河河谷)、树胶(西非)、甘蔗(南部非洲、尼罗河河谷)及玉米,在非洲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非洲家畜主要是牛、羊、山羊和骆驼,猪在非伊斯兰教地区才较为重要,马则不盛行。牛群有产于本土热带的品种,也有入口到北非和南部非洲的外国品种,但大规模的牧牛活动仍然是在南非。绵羊以阿特拉斯山区和热带非洲的草原区为主,山羊较为集中在地中海南岸。骆驼以撒哈拉地区为主,它们耐热,能背负重担、载人和提供奶品及毛皮。

渔、林、矿和能源产业

非洲人在海洋、湖泊和河流捕鱼,主要供应本地消费,可惜丰富的渔业资源并没妥善开发出相关的食品加工业。由于大部分的海洋渔业由外人经营,某些地区的海洋资源正面临枯竭之虞。在东南的印度洋海域,渔业规模较大,鱼质优良。龙虾产品、鲱鱼罐头及鱼油为当地主要出口产品。洲内第二大海洋渔业区在西非海岸,当地一些国家已开始建立起国内的渔业加工业。

Louis Loo's photo.


南非开普敦市郊享用的龙虾大餐

森林大多位于非洲的内陆国家。热带落叶林主要产于西非南部,包括桃花心木、乌木及椴木等是主要的外销品。非洲南部盛产松树、尤加利树等品种,以供应建筑、家具、纸浆等行业。除木材外,油棕、树胶也被开发来外销。过去,非洲林木长期作为燃料使用,也过度滥伐林木为耕地,导致森林面积大量缩减,某些珍贵的林木品种迅速减少,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马达加斯岛最为严重。

非洲矿产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区域严重失衡。北非及东非矿产极度贫乏,但西部和南部却蕴藏丰富。以南非为例,其黄金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天然钻石产量(以西非、南非为主)分别占世界2/5和1/6;锰(南非、赤道非洲西部)和铬(南非及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高地)占世界3/10;铝矿沙(西非)占世界1/4。

由于南非和津巴布韦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铁矿,使钢铁工业得以发展。除南非外,大部分国家将矿产初步加工后便外销海外,而非供应国内工业的发展。

非洲石油(拥有全球石油储备的10%)和天然气矿区,主要分布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及西非沿海地区,主要供外销。南部非洲、赤道非洲和撒哈拉沙漠地区,还蕴藏大量可供作核分裂的原料,如南非是国际铀能源的主要供给者,境内也设有核能发电厂。


Louis Loo's photo.






南非的核能发电厂

非洲拥有全世界40%的水力资源,但开发利用率不高。大型水坝如埃及的亚斯旺,只用于提供灌溉或矿工业所需的电力。


贸工与运输业

非洲有两种传统的交易场所,即每日市集及定期市集。前者通常出现于城镇,并成长为购物中心,售卖进口货及国产商品(包括农产品及手工艺品);后者常发生于乡间,把乡村产品运销到城镇之余,也向那里的市集购买商品。

Louis Loo's photo.

埃及南部重镇阿斯旺(Aswan)的每日市集

非洲制造业以附加值计,所占世界比重极小,其活动只集中在洲内少数几个国家。其中,轻工业占的比重约2/5左右,包括食品、饮料、烟草、绵织、刺绣和生活必需品等几个行业。重工业有炼油、矿产加工、化工、金属等行业。

种种原因导致非洲外资的比重不大,而且大都集中在原料的开采和出口。各国内销市场都不大,工业化有赖政府高额关税的保护才能苟延残喘,使到当地政府较为重视大型的建设计划(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或生产奢侈品,反而忽略民生必需品及食品等轻工业的重要性,这无助于提高国产商品的附加值及全民就业的机会。唯一的例外是南非,国内工业多为外资,而且已经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非洲内陆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铁路)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应付出口需要,而非促进区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贸易。而受限于自然地理的环境,修建铁路也困难重重。除了南非与埃及之外,非洲是当世少数几个铁路系统最不发达的地区。高原地形和变化莫测的降雨量,也限制公路和河道航运的使用价值。


Louis Loo's photo.

从坦桑尼亚至南非的铁路线,是南部非洲的经济大动脉,此为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交界的铁路线

非洲的海路交通,相较其内陆运输系统发达。西非、东非和南非都拥有天然良港,但多数必须投入庞大资金建造、扩充或或维修,整体不敷应付当前外贸所需,造成港口过于拥挤。至于北非,则以埃及苏伊士运河和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为主。前者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航运枢纽,后者有许多客船前往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南部的港口。

Louis Loo's photo.

丹吉尔港的海关,背后的丹吉尔市曾是电影《丁丁历险记 -独角兽号的秘密》(The Adventures of Tintin:The secrets of Unicorn)和《谍影重重3》(又称《神鬼认证3》,The Bourne Ultimatum)的重要背景

二战后,非洲航空运输系统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欧洲之间的航线占洲际航运的大部分,但与北美、中东和亚洲之间也有少量直飞的航班。亚洲地区有从新加坡、香港、北京、广州、上海、曼谷、吉隆坡飞往非洲的航班,其中多数飞往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少数飞往开罗和开普敦。除了有一些航班往返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其他城市之间,还有一些航班往返于南非与巴西、智利和阿根廷之间。

从欧洲飞往这些非洲机场使用费极低,到达非洲后,各国的国家航空公司再将搭客与货物,转往其他目的地。其中,肯尼亚的内罗毕(Nairobi)是进入东非的主要门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的客流量较大。约翰内斯堡是非洲南部的空运枢纽,可供选择的航班最多,客流量最大。在西非,加纳的阿客拉(Accra)和尼日利亚的拉各斯(Lagos)是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但塞内加尔的达咯尔(Dakar)是比较经济的选择;北非以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和开罗为重要的航空枢纽。


Louis Loo's photo.

约翰内斯堡机场入境处以大大小小足球为点缀,正准备迎接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盛会

至于输油管道,其运输成本虽较铁路或公路低,却因建造成本过高,未被广泛采用。

经济成长的展望

非洲是全球最贫穷的大洲,一年的贸易总额只占全世界百分之一。根据联合国2009年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24国中,其中就有22个是非洲国家(排名从第159位至第182位)。

上世纪90年代,非洲经济增长率年均2.4%。进入21世纪,非洲经济在2000年至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9%,超过全球的平均增幅,但和同期的中国、印度和拉丁美洲相比,无论在对外贸易、投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发展,非洲都相形见绌。

非洲有着广袤的土地,年轻劳动队伍有5亿人(年龄中位数在18岁),估计到了2020年,非洲的中产阶层预期将消费2.2兆美元,加上能源、矿产和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经济成长的潜力将非常可观。而非洲的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料也会达到2.6兆美元,也是不容错过的巨大市场。这些都反映出非洲的商业前景不容企业忽视,许多国家早已进入这个市场,但是新加坡人对非洲的认识很少,甚至有些负面的印象,导致忽略这个庞大新兴市场的潜能。

与此同时,非洲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还很多,包括政治腐败、巨额外债、外援不足、频繁的极端气候(影响农牧业产量)、基础设施缺乏、外贸歧视、艾滋病蔓延、内战及人口增长过快(约3.2%的平均水平),造成教育难以普及、劳动力素质低和技术人员缺乏,严重抑制经济的发展。过低的储蓄率和私人投资率,也导致非洲国家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极为有限。有些非洲国家(主要发生在西非、中非等国)还面临罕见的烈性传染病伊波拉(Ebola virus)病毒威胁,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

非洲地区以博茨瓦纳和南非的经济发展较为成功。前者把超过1/4的财政预算,用于改善首都哈博罗内的基建,使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后者有丰富的天然和旅游资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黄金和钻石生产国之一。其他国家如迦纳、肯雅、喀麦隆和摩洛哥等国,经济发展也较快。


Louis Loo's photo.

我身后即是南非开普敦市区和南大西洋,从我头部左边可隐约见到罗本岛(Robben Island),南非人权领袖及前总统曼德拉曾在那里度过长期的监禁岁月

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人们原对非洲经济增长能否快速恢复存有怀疑,其经济却显著逆势回升。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非洲经济报告》,预计2010年非洲增长率将达到4.8%,洲内30个主要经济体中,有27个经济复苏势头被看好。

非洲能短期内迅速复苏,显示整体经济已发生跨时代的变化,逐渐摆脱依靠资源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比重已降至30%。国内生产力也加速提升,主要表现为企业竞争加剧、移动电话和现代科技普遍运用、国民收入大幅提高、消费增长、就业增加和资源价格上涨。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非洲国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增加工业基础设施(如运输、通信与能源产业)的投资、给予私营部门融资优惠推动经济多元化(譬如银行、通信、旅游等领域)、重视农业发展、用于减贫的公共支出、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譬如降低关税),增强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Louis Loo's photo.

赞比亚利文斯敦机场入口处

根据非洲发展银行发表的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增长45%。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资料显示,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7年的3亿9290万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5亿6960万美元。非洲跟全球的贸易近年也稳健增长,其贸易额在2009年虽然下滑至8亿1000万美元,之后就逐年上涨,在2011年达到11亿5000万美元。

非洲对外贸易格局也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多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政策,非洲国际贸易额曾长期徘徊不前。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实现出口多元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商品贸易额大幅增长,由1995年的340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2830亿美元。如果将非洲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也计算在内,非洲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已超过与欧盟的贸易,显示其贸易构成正发生结构性的转变。

中国对非洲经济复苏的贡献也功不可没,而且充分利用“中非论坛”的经济平台。自2009年起,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达612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全年有望超过千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达到14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60%。非洲成为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在非“落户”的中国企业已达2千多家。

在非洲国家面临国际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和出口信贷,支持它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非洲各地,中国帮助其发展公路、桥梁、港口、机场、体育场、会议中心、医院和学校等援建及合作项目,给非洲国家带来极大方便。这些项目对促进非洲的教育、医疗、物流和贸易等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多年保持在20%以上,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增长与发展。


新加坡企业在非洲的商机和挑战

新加坡跟非洲的贸易总额达到138亿新元,2006年以来的双边贸易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9%,而双边贸易额在去年更是达到了118亿新元。在亚细安国家当中,新加坡是非洲最大的投资国,2010年投入非洲的直接投资达到238亿新元,同比增加29%。

为了协助新加坡企业进军非洲市场,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以及西非国家加纳的首都阿克拉,都设立了海外中心,还为了加强东南亚地区与非洲市场的商贸往来,这两个区域的私人企业界携手成立“非洲东南亚商会”,总部设在新加坡,由此使得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和非洲企业进入彼此市场的重要门户。

有兴趣进入非洲市场的新加坡私人企业也逐年增加。单是2010年,共有50家新加坡公司在非洲43个国家发展投资项目。这些公司包括中小企业,投资领域遍及农业加工、金融服务、教育(包括职业培训)、资讯通信科技(有电子政府方案和其他资讯科技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发展、城市方案和水电)、石油与天然气以及物流。

以商机的分布而言,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都有企业可以进入的市场。职业培训和资讯通讯科技的机会主要在南部,农业是在东部,而西部则是港口基建。例如,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纳米比亚和加纳治安良好;如果公司风险承受能力较大的话,也可以考虑前往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尼日利亚发展。

由于非洲每个国家的文化、政局和国情都不相同,公司前往当地发展时,必须对不同国家有所认识,不能把非洲当成是一个整体,这和亚洲的复杂性极为相似。除了必须进行精密审核(due diligence),寻找好的当地合作伙伴,也要实地了解所展开项目的进展。

此外,公司要跟国际银行取得融资并不容易,可以考虑向当地银行贷款,也可以寻找私募股权风险基金,但后者必须提出完整的计划,以及出示过去完成事项的良好经营记录,才能够确保成功申请。

笔者建议有兴趣到非洲发展的新加坡公司,往教育、水资源和保健领域发展。其中,许多非洲国家早年缺乏培训和教育,因此有必要对非洲的年轻人进行培训,为他们制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机会。多数非洲国家都缺水,如何废水利用再循环和海水淡化,都是当务之急。此外,要进入当地市场的公司,也可以考虑从非洲的特别经济区做起,因为那里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要取得银行贷款也比较容易。

如果全球经济复苏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不断扩大,非洲经济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但向好的大趋势将不会出现太大的逆转。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年轻的劳动力,如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产品和价值多样化,其经济增长潜力不可容视,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

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发展中的黑色大陆 - 人文社会篇

非洲2009年的总人口约有10亿7000万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到2050年后人口会翻倍至20亿。但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大量人口集中在尼罗河谷下游、维多利亚湖附近、几内亚海岸中部,尼日尔河湾一带和南部非洲,而撒哈拉南部与林波波河北端却少有人口密集的城市。

近年来,非洲人口大举迁至城市,使人口密集度高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由于非洲人口增长率超过经济发展和粮食产量的速度,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低人均预期寿命(有些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3岁)和治安暴力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民族与宗教

非洲大陆有许多不同的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很多地区还生活着不少欧亚地区的人种。除了有浅棕色肤色的北非柏柏尔人、又瘦又高的索马里人、金色皮肤的桑族人、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南非白人之外,还有人口最多及分布最广的“纯种黑人”,即棕黑色皮肤、黑头发且卷曲的尼格罗人。


据估计,约有9亿多人生活在非洲大陆,使用千多种不同语言,其中有上千种无法相互沟通,使用者从数百人到数百万人不等,但多数不超过10万人,构成族群沟通的障碍。除了土著语,有些非洲国家把前殖民列强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和意大利语)当作行政语言,有些仅视为通用语,还出现土外语夹杂的新语言。
Louis Loo's photo.

生活在摩洛哥的柏柏尔人

绝大多数非洲人笃信宗教,其信仰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统计数据显示有40%的非洲人是穆斯林,40%是基督徒,还有20%是传统本土宗教的信徒,但很多非洲人觉得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可并行不悖一同信仰。而在印度移民的聚居区,印度教和锡克教仍非常流行,形成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及传统宗教共存的现象。
Louis Loo's photo.


摩洛哥卡塞布兰加(Casablanca)的大清真寺(回教堂)

非洲传统宗教一般信仰万物皆有灵,又以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土著们相信人死后从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仍对世间具有影响力,必须对祖先致敬以保佑自己,这和华人慎终追远的祭祖思想没分别。其次是造物主的信仰,他创造万物与秩序,也创造许多次要的地方神灵(如树林、岩洞或锤鼓等法器)。相关的宗教人员可能是国王、酋长、祭司、巫师或长老,经由各种仪式、祷告和祭祀求取协助和平安。

直到今天,在非洲很多地区,神力附体的巫师仍拥有大批追随者。传统医药的使用总和传统信仰纠缠一块。施术者(通常被外国人蔑称为“巫医” )使用各种骨器等占卜器具,外加祈祷、吟诵和舞蹈等方式,和神灵沟通或驱除邪魔附体。

尽管传统信仰成为维系当地社区的团结力量,草药偶尔也会奏效,多数情况却是妨碍患者前往医院和诊所获得救治的时间。有些当地人还以为自己受邪灵诅咒,轻易放弃生存的勇气。有时巫医生将活人制成药引,会诱拐和谋杀很多儿童甚至成人,以获取所需的人体部分器官。 

非洲土著的祖先崇拜

至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它们传入非洲都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中叶,基督教几乎扩展至整个撒哈拉以南和埃塞尔比亚地区,而北非、西非和东非的部分地区则长期由伊斯兰教支配。宗教在非洲很多国家的独立斗争和反军事独裁政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南非大主教图图到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莫不如此。

Louis Loo's photo.

埃及阿斯旺(Aswan)东正教堂外的圣经传说塑像

生活情况

对绝大多数非洲社会来说,近百年的生活变化如同沧海桑田,完全面目全非。殖民化、意识型态化、全球化、技术革命还有外国的影响,无一不是社会革命的重要因素,但以城市化对非洲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随着医疗福利的改善,导致非洲人口爆炸,连农村地区都不堪重负,可种植和放牧的土地日益减少,学校和医院等设施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政府涉足工业生产,使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觅职,有超过1/3非洲人现生活在城郊,而且新增人口到2050年时将全部住在城郊区。不幸的是,城郊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长,以至很多非洲城市的失业情况都非常严重。

Louis Loo's photo.

南非开普敦(Cape Town)市郊的黑人贫民住宅区

尽管传统文化仍然根深蒂结,但有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完全脱离乡村,对于先祖传说及部族文化密切相关的乡村生活一无所知。对于城郊青年来说,篮球和嘻哈音乐要比丰收仪式或传统歌舞更有吸引力。城市化也导致敬老尊贤等优秀价值崩溃,严重动摇家庭结构,造成犯罪率节节攀升,长期居高不下。

城市化还导致艾滋病的迅速传播和毒品泛滥,导致孤儿激增,只能由家庭较年长的成员代为照料或被迫自谋生路。这并非说非洲城镇和乡村已陷入地狱轮回的绝境,总体来说,那里的家庭纽带仍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牢固,社区概念和责任意识仍深入人心。

对于旅游者来说,非洲当地人的乐观、耐心和幽默,仍是打动他们的第一印象。

非洲艺术

艺术是非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般博物馆展出的“原始”文物,人们只可以管中窥豹。传统艺术虽具有美学及娱乐价值,却仅为实用目的而产生,如促进农业增产、人口繁殖、身心健康、巩固领导权、维护和平或其他社会管理等用途。


非洲土著牧牛的塑像(纽约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非洲艺术的文化背景也有历史意义。某种艺术元素并非一脉相传,而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包括受外来伊斯兰教和西方表达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化已融入传统非洲的表达形式,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崭新艺术样式,两者交互作用最活跃的应数当代非洲的表演艺术。非洲艺术也影响西方文化,如美国爵士乐、欧洲野兽派和立体派艺术。

Louis Loo's photo.













这些非洲石雕明显受西方印象派艺术的影响

Louis Loo's photo.






马德里苏菲亚王后国家艺术展览中心收藏的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Guernica),其中的牛、马等动物,都含有非洲元素的张力

图中《最后的晚餐》便是把非洲祭祀的元素,带入西洋立体现代油画中,现藏于华盛顿当代艺术博物馆

史前石画和版画,几乎遍布整个非洲,以南非和撒哈拉沙漠最有名,各地绘画风格不一。传统的非洲艺术和工芝品,包括仪式用的各种面具、祖先崇拜相关的各种雕像、魔法神像(可以抵抗特定的邪魔或治病)、各种武器、家具和日常用品等。各种纺织品、篓编织品、皮革制品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金属制品主要是些较精致和高度装饰的兵器和礼器,明显受伊斯兰教影响。

Louis Loo's photo.
非洲土著常用的武器(纽约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非洲土著的渔猎工具和日常用品(纽约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

Louis Loo's photo.

篓编鸵鸟塑像

Louis Loo's photo.

津巴布韦北部市集上,摆放当地的手工艺品

与雕塑结合一起的是面具。面具可能是木制或纤维制,甚至直接绘于脸上。木刻面具形式众多,从简单的面罩到各式头盔,或用于加冠礼、葬礼和娱乐,也扮演一定的政治功能,常借以抨击社会现况或价值标准。它们会被绘上图案或各种各样的装饰,通常配以精心设计的服饰和歌曲舞蹈。身体上的装饰有绘画、刺青和刻痕等形式,用来作为部落、家庭、宗教教派或团体的图腾标志。

建筑样式很广,从圆锥草屋顶的圆状泥茅舍到直角平顶有扶墙的泥房都有。建筑上的装饰则有绘画、浅泥大浮雕及木雕,与装饰的横木。


Louis Loo's photo.

非洲南部土著的茅舍

最近几年,回收再生艺术变得流行起来,南非和其他地方的城市艺术家完全用废弃物,譬如易拉罐和瓶盖等,创作出各种雕塑和纺织品。

音乐与舞蹈

非洲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乡”,音乐历史比任何大陆都源远流长,正如其韵律及节奏的影响力一样博大缤纷。非洲音乐极具特色,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特征,风格虽多样化,主要是三种基本形态,除了源自于中东的阿拉伯音乐,盛行于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中海南岸,另两类本土音乐没有相当统一的形式。

Louis Loo's photo.

埃及舞蹈艺人表演的陀螺舞乐,有浓厚中东的阿拉伯色彩

音乐是部落活力的源泉,不仅是游牧人的慰藉,也是娱乐的首选。它也成为政治工具而被视为威胁,在法国和南非到处可看到被流放的非洲音乐家,将乐曲谱成踌躇满志的胜利凯歌,许多非洲领导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形象和流行音乐挂钩,有些还会自己发行唱片。

敲击乐是非洲音乐的大宗,乐器有各种鼓、锣、葫芦音响器、刮音器等。鼓在所有乐器中最受注目,常以支配音乐场景,敲击出节奏强烈的复杂音乐。管弦乐器主要有动物角制成的喇叭、芦笛、口哨、竖琴及阿拉伯长颈鲁特琴等。虽然乐器种类繁多,基本上仍以人声为主。


Louis Loo's photo.

敲击乐是非洲音乐的大宗

非洲和西方音乐的交流其实是双向的,欧洲乐器如萨克斯管、喇叭、小提琴和吉他融入到传统模式,带来非洲音乐的黄金时代。如果没有非洲音乐,就不会有雷鬼音乐(reggae),甚至不会有摇滚乐,就连巴西的桑巴、波多黎各的萨尔萨(salsa)的音乐流派也不会存在。

非洲舞蹈的形式和种类繁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依时、地的不同表现方式各异。宗教仪式、庆典、启蒙礼及葬礼,都有其适当的舞蹈。圆舞在非洲最普遍,舞者有时并肩围成一个圆圈,有时排成纵列为紧密相连的蛇舞。非洲传统舞蹈没有男女双人舞。

Louis Loo's photo.

非洲土著舞蹈贴近生活,我参与的是以狩猎为主题的舞蹈

非洲文学

在埃塞俄比亚和埃及地区,都发现古代书面文字的证据,而在北非,伊斯兰学者和学院的著作,提供近1500年的历史,以及无穷无尽的韵文和诗歌。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却几乎完全是口述的民间故事、神话、野史、寓言、歌谣、谚语、谜语和戏剧等形式,表达他们的思维、情感与关怀。这些文化遗产代代口头相传,有的部族有专门的讲古人,很像华人的说书人和戏曲的社会功能。

非洲神话、传说和民俗故事有25万则以上,大部分在情节和主题(事件、人物和对象)上大致相同,但每个非洲社会的表达形式自成一格,其中以狡诈动物、国王、平民、双胞胎、猎人、巨妖和侏儒等角色,在非洲民俗文学占重要的地位。口述文学除娱乐功能外,也用来教育年轻人,确认信仰和宗教仪式,以制度化的方式纾解心情。
 
Louis Loo's photo.


摩洛哥非斯古城中的伊斯兰大学,保存许多非洲古代历史、韵文和诗歌著作

近代非洲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斯瓦希里稿的《坦布加的叙事诗》(1728年),随后各种诗、小说、自传体叙事文等作品层出不穷,作家们也用诸如拉丁文、英语、法语等欧语写作。20世纪以来,非洲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小说家有在本土写作,也有很多旅居欧美,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

二战后数十年间,非洲作家创造出诗歌、小说、戏剧和本地特有的作品类型,刻画现代社会与政治现实,审视非洲内外价值体系,并奠基于本土传统及独特的非洲世界观。他们批评政府和政治,阐述对都市化生活的看法,挣脱殖民枷锁的抗争、族群认同的追寻、独立后与暴政的冲突等问题。有些作品有相当厚重的历史感,在艺术上也几近完美。

例如,尼日利亚的索因卡是当代非洲最重要的作家。他探讨的不仅是尼日利亚,更是泛非的问题。作品有《森林之舞》、《雄狮和宝石》、《杰若兄弟之审判》、《路》、《死亡和国王的马夫》及《疯子和专家》等。他在198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的非洲黑人作家。


现在非洲作家和学者都积极收集和保存逐渐消失的非洲口述文学遗产,已有一些传统非洲故事和谚语文集可在市面上买到。

媒体和体育

尽管没人质疑大众媒介如报纸、电台和电视在非洲中的发展潜能,但这行业正受诸多问题困扰,最显著的就是覆盖面的问题,因为多数人生活在偏远的农村,那里几乎没有基础设施。同时,非洲15岁以上人口中,有40%是文盲。

很多非洲国家政府对于非官方媒介进行压制,结果国际上甚少发自非洲的声音。很多非洲人觉得国际媒体描绘出来的非洲,是个彻底绝望、战争困扰、饥馑横行、腐败遍地的负面形象。非洲现约有3200万上网用户(大约是人口的3.6%,相对应的比例在欧洲是38.6%,在北美是69.7%),过去五年增长率约400%,但实际数字可能是这个比例的6到8倍。很多非洲人现通过共享电脑上网,或在网吧和学校上网,除了获取在线教育资源,也可通过互联网,跳过缺乏公信力的官方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

同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非洲人对体育十分狂热。足球是非洲最普及的运动,到处可看到有人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踢球。非洲杯足球赛在每年一、二月份举行,成为年复一年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最成功的球队包括喀麦隆、埃及和加纳足球队,他们分别赢得四次冠军。即便是最狂热的非洲杯,也无法和非洲首次举办的世界杯决赛相比。2010年6月在南非举行的这项赛事,几乎使所有非洲人为之疯狂。

Louis Loo's photo.

南非获得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主办权,我与那届的吉祥物在桌山上的缆车站合照

其他较普遍的运动项目,还有马拉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在这个项目上傲视全球)和拳击。随着美国NBA电视节目的到来,篮球也日益受重视。

饮食习俗

非洲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很爱吃。非洲民间故事和传统习俗都有关于烹饪和美食的内容,视之为所有社会和家庭活动的焦点所在。在部分国家,午餐而非晚餐才是每天的正餐,需要把所有事务停下来,花几个小时专心准备食物。

非洲食品通常分量充足,色彩斑斓,味道浓郁带辣味,用料朴实。标准饮料是茶和咖啡,基本上沿袭原殖民宗主国的口味。在原英国殖民地的东非和南非地区,茶和咖啡口味较淡,牛奶较多;而在原法国殖民地的西非和北非地区,茶通常不加糖,而咖啡加糖和炼乳。在北非和中非地区,薄荷茶和浓厚的阿拉伯咖啡是首选饮料。


Louis Loo's photo.

非洲食品通常色彩斑斓,味道浓郁带辣味

国际流行的汽水如可乐和芬达,在非洲很常见。市面上也能买到当地生产的汽水和果汁塑料袋,但使用的水通常没净化过滤,恐对肠胃不利。酒精饮料可消毒杀菌,所以当地烈酒可适量饮用。在高档场所如宾馆,还可买到南非和欧美生产的极品葡萄酒。

在非洲伊斯兰国家,市集不准售卖酒类和猪肉,而且只能用右手接触和传递食物,连吃饭也用右手,左手是用来净臀,两手不可混用。水盆的水是餐前用来洗手,主人将水倾倒在宾客手上,洗手后甩开手。根据部分地区的男尊女卑习俗,男女需分开用餐,妇女通常需要在端上食物,让男人吃完后才能用餐,这和传统华人宗法习俗很类似。


Louis Loo's photo.

南非葡萄酒庄装酒的大酒桶

非洲女权
 

妇女是非洲家庭的主心骨,通常承担全部的农业生产和家务。有些非洲国家虽已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实际上平等权从没落实,妇女被视为次等公民。尽管非洲多数人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仍有很多家庭牺牲女孩的教育权。据报道,更糟糕的还有谋杀女婴、包办婚姻、女性割礼(由产婆对女孩和妇女进行外阴切除),甚至殉葬等严重问题,其恶劣程度绝不亚于印度。

我与南非一群女学生拍团体照

2005年,非洲妇女权利获得突破,17个非洲国家签署的条约正式生效,她们的平等权利获得法律保护,具体包括离婚后的财产分配权、强奸或性虐待后的堕胎权和惩罚罪犯权、同工同酬的权利等社会权益。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发展中的黑色大陆 - 历史背景篇

非洲号称为“人类的诞生地” ,其历史从原始人在火山灰留下最初足迹开始,到2010岁末突尼斯掀起北非和中东的“茉莉花革命”(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止,经历过无数次的文明盛衰、战争、殖民、独立和民主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程。

人类起源和迁徙地

早在人类出现前,甚至比灵长类出现还早之时,非洲原是盘古大陆(Pangaea,又称“古远大陆”,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超级陆地)的一部分。站在非洲大地上,近97%土壤都经历至少3亿年的岁月。期间,非洲经历从原生细菌到巨大的恐龙。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和赫胥黎,在19世纪最先提出人类起源非洲的假设。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从猿到人各阶段(从森林古猿到直立人)的大量化石, 而且至今已发掘的同类化石中年代最早。

Louis Loo's photo.

纽约自然历史与考古博物馆的人类祖先塑像

距今15万年前,东非埃塞俄比亚出现一位女性智人,被考古学家称为“夏娃”,因当世所有现代人身上都有和她相同的遗传因子,从遗传学角度看,全人类最早的祖籍都在非洲。

约在10万年前,智人从非洲出走到世界各地安家落户。他们先从东非迁移,沿着印度洋海岸,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并最终覆盖地球上所有的陆地。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小型社区,共同狩猎和分享食物资源。随着语言的进化,这些社区逐渐形成史前文化。

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和北非地区雨量充沛,在这片葱绿茂密、物产丰富的乐土诞生首批农民,从此学会种植农作物,不再仅靠采集或游牧为生。到公元前2500年,由于降雨减少,上述地区形成今日的撒哈拉大沙漠。非洲一群使用相同语言的土著班图人,开始向西南迁移,进入中非的热带雨林区。顺着远古陶器分散的路径,考古和人类学家已能够把迁徙非洲南部不同部落的错综复杂的历史拼凑起来。到公元前100年,班图人的足迹已遍及全非。


古埃及文明震古铄今

西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传教士或文人,他们自夸是白人把“文明”带给“野蛮”的非洲大陆,如当时英国作家吉卜林,就曾把这比喻为“白种人的负担”。实际上,当欧洲人还处蛮荒阶段时,非洲文明都非常伟大,其影响力甚至远超非洲,还影响到亚欧文明。

所有非洲文明当中,首屈一指当数古埃及王国。古希腊人很早就和那些居住在尼罗河谷的含米特人接触,这些人是白肤欧亚语系雅利安人和含有黑人血统闪族人的混血人种。含米特人在史前时代占据北非沿岸,把黑肤色原住民的班图人驱赶到南方。

大约公元前3100年,尼罗河三角洲许多组织完善的含米特人建立的小城邦,经过通婚和战争等形式逐渐磨合成古埃及王国。来自撒哈拉的粮食生产技术和西亚典章制度的文化交流,成就法老时代的文明辉煌。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又保持统治疆土的肥沃丰收。平民和工匠们,合力建成大批至今仍是人类最壮观公共建筑之列的金字塔。

Louis Loo's photo.

埃及开罗吉萨金字塔群和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人精通医学、化学、数学和天文学,还发明可以书写记录的象形文字。但到古埃及新王国时代的后期,先后被努比亚王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统治,以后还沦为罗马帝国的行省。

迦太基与罗马争霸地中海霸权

腓尼基人源自黎巴嫩的提尔港(Tyre)地区,是个以航海经商为生的古部族。他们于公元前1100年在突尼斯建都迦太基城,填补古埃及衰落后地中海区的权力真空。他们甚至从陆路越过撒哈拉沙漠进入中非,还航行到西非几内亚湾,甚至最早完成绕非一周的壮举。

公元前6世纪时,迦太基控制地中海大部分的海路运输,船队往来于该地区的各个港口,满载着各式名样货物如颜料、雪松及各种贵金属。腓尼基人还发明拼音字母,其后的希腊、希伯来和拉丁字母都衍生于此。

Louis Loo's photo.

腓尼基人海外殖民图,现藏于西班牙塞维利亚(Seville)历史与考古博物馆博物馆

公元前3世纪,日渐强盛的罗马为了和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爆发了长达128年的三次布匿战争(Punic Wars)。在这场旷日长久的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Hannibal)转战经营西班牙,于公元前216年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流域,几乎征服意大利半岛和攻陷罗马城。罗马人还是挺住建国以来的最大危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把迦太基夷为平地,把当地所有居民卖为奴隶。公元前44年,罗马人重新把它改成罗马式的城市。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随后几个世纪,大批各式各样的军队(包括汪达尔人(Vandal)、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等)如走马灯般涌向北非。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阿拉伯人对非洲的影响最为持久。

Louis Loo's photo.

迦太基城废墟

阿拉伯人自7世纪开始占领埃及和其他北非地区,推行伊斯兰教,同埃及人、柏柏尔人融合,使北非阿拉伯化。阿拉伯移民分三路南下传播伊斯兰教,东路沿着红海西岸直到莫桑比克北部;西路沿着西非海岸直到塞内加尔河口以北地区;中路穿越撒哈拉沙漠贸易传到沙漠以南的中非地区。

Louis Loo's photo.

摩洛哥的老非斯(Fez)的阿拉伯人聚居区,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伊斯兰古城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东非诸王国 - 所罗门王宝藏
 

阿克苏姆王国是首个真正由非洲土著建立的王国,鼎盛时版图东起阿拉伯半岛的也门,西至撒哈拉,北抵埃及国境,南达索马里香料之地,被称为当世四大帝国之一,和埃及、东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

公元4世纪时,阿克苏姆王国国王皈依基督教,建立埃塞俄比亚的首座东正教教堂,还进行文字改革,建立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体系。它曾激发中世纪欧洲人的狂热想像,不仅是传说的所罗门王宝藏所在的示巴女王家园,尤其是失落约柜最后的驻留地,幻想那里有位“祭司约翰”的基督教国王,在黑暗的非洲大陆统治着一个白人王国


西非黄金国

现在马里所在区域,曾是一系列西非回教王国所在地,繁荣持续8百多年。其中,马里王国(约1250年到1500年)的国家版图,甚至南起赤道雨林边缘,北到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东达尼日利亚边境,成为西非史上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伊斯兰国家的财富,全建在黄金开采及撒哈拉地区的盐业贸易。据说,曾有位马里国王拥有块大得可以用来拴马的金条。

马里王国都城廷巴克图(Timbuktu)建于1100年,15世纪发展到顶峰,是西非著名的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1591年,这些国家先后被北非同信仰的摩洛哥军队所灭。


南非古国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的意思是“石头城” ,大约于6世纪至8世纪,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首都。古城由90万块花岗岩砌造而成,石块的连接没使用任何粘结物,至今仍然挺拔牢固,于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重要遗址。

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于5世纪前后,至12世纪达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起赞比西河,南越林波波河进入南非北部,东临印度洋。16世纪时,它在葡萄牙人侵入和掠夺下开始衰落,1693年灭亡。


欧洲人的奴隶贸易

早在欧洲白人涉足前,奴隶制普遍存在于非洲社会。奴隶通常是部落战争的副产品,埃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也常在东非海岸捕获成百上千的奴隶供驱使。真正把黑奴当作大宗的贸易货品,是葡萄牙船队15世纪抵达非洲海岸后才真正开始。

先是西非的葡萄牙人、接着是南非的荷兰人,然后是接踵而至的其他欧洲人。对于早期欧洲航海家而言,他们仅把非洲视为通住印度和中国必经的贸易路线,那是块没多大价值的大陆,不是炎热干燥的沙漠,就是湿热疫病温床的雨林,居民都是未开化的异教野蛮人。
Louis Loo's photo.

荷兰人在南非好望角建立首个欧洲人立足点的历史画卷(藏于比勒陀利亚的先驱纪念馆内)

1516年,西班牙传教士拉斯卡萨斯发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宁死也不愿为奴,这可从其人口数量锐减得到证实。似乎非洲黑人不介意当奴隶,盘算着解决美洲烟草、甘蔗和棉花种植园匮缺的劳动力。这项跨洋奴隶贸易,为欧洲注入经济发展的动力。

与此相反,非洲统治者们也极力通过战争扩大版图,再用奴隶和白人交易军火以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随着大量农业生产和贸易的损失,引起广泛的社会动乱,导致非洲以后沦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唾手可得的目标。

一般说来,穆斯林教义对待奴隶要比西方基督教法令宽容得多。根据白人法律,一个女奴和其主人所生之子女仍沿袭奴隶身份,但根据《古兰经》教义,这个孩子应跟随其父亲的身份成为自由人。

尽管没确切数据得知黑奴的数目,只能估算从15世纪末到奴隶贸易被废除止,至少有1200万至2000万“黑色象牙”(当时白人对“黑奴” 的戏称)被掳去大西洋彼岸当奴隶。其中半数命丧前往美洲途中,还有几百万人在捕获过程被杀死,包括那些因年龄太小没多大价值而被扔去喂野兽的孩子。一些学者估计,若非奴隶贸易,19世纪中期的非洲人口本会翻倍到2500万。

当英国在1833年废除黑奴运动刺激下,而在其殖民地废除奴隶制,奴隶贸易要迟至1870年在欧美国家完全终结。但非洲很多国家取缔内部奴隶制更迟,至今在苏丹、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仍残留奴隶制。

殖民主义的遗产

来自欧洲最早的不速之客,仅仅满足于占领非洲海岸边的定居点,后来才沉迷于对广大未知内陆进行殖民。

实现对非洲土地的争夺,应归咎于19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他们自愿充当先锋,靠着可让白人在热带存活下去的药物发明(如对抗疟疾的抗生素“奎宁”)去探索非洲内陆。其中传教士大卫. 利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感化“土著”信仰基督教、探究尼罗河源头及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等工作上。
Louis Loo's photo.


大卫. 利文斯敦在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公园的的纪念雕像

正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大主教德斯蒙德. 图图(A. Desmond Tutu)所说:“当白人来到南非时,他们拥有圣经,而黑人则有土地。白人告诉黑人闭上眼睛祈祷,而当他们睁开眼睛时,他们有了圣经,而白人占领了土地。”

紧随探险者和传教士的足迹,欧洲列强展开“瓜分非洲”的竞赛,随心所欲在非洲划定势力范围,其中很多殖民者强加的国界,完全忽略显著的地理特征、语言和宗教的差异,也种下日后非洲国家频繁的内战与国家间暴发冲突的导火线。

西方列强在1884到1885年举办的柏林会议上,同意瓜分非洲大陆之前,只有南非和阿尔及利亚是欧洲人的定居地。而当争夺在1914年结束之后,欧洲人几乎已把整个非洲瓜分殆尽,只剩下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得以幸存。其中,英、法两国分别获得最大的份额,而德国、葡萄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则分得非洲剩余的边角。

西方殖民主义者强迫非洲土著劳作、高税盘剥及对起义运动无情镇压,将其彻底改造为获取廉价农作物和自然资源的基地。为方便统治,殖民统治者便千方百计制造部族和宗教对立,凡拒绝接受殖民文化的非洲人,都被排斥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体系之外,让其自生自灭。至于促进当地工业发展和社会福利,从不放在殖民统治者的议程内。

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虽在二战后结束,仍在多方面留下烙印,殖民主义者有效使当地人习惯充当西方的附庸,变为前主子提供初期原材料供其加工,连铁路和公路也只把内陆与沿海港口联系起来,而不是与邻国相连。

至今,每年约有7万多非洲人才加入移民大军,也有40%的非洲储蓄存放在海外。尽管有许多非洲有识之士,竭力设法重建非洲的形象,但非洲人似乎对前主子的事务更感兴趣,对邻国事件反而无动于衷。这种自卑情结便是非洲学者弗朗兹. 法农(Frantz Fanon)所说的:“常说黑人只是白人一手炮制的傀儡”。这类“外黑内白”的非洲人,又被称为“椰子人”。

冷战的介入和结束

从西方列强入侵以来,非洲人的独立运动始终潜伏,真正有组织的反抗运动直到上世纪5、60年代才兴起。“二战”后,欧洲列强国力不振,被迫退出各自的殖民地,取而代之的却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代表的东西两大阵营。

非洲战士们代表宗主国经历两次大战的历练,教会学校及大学也培养出本土知识分子,为独立运动提供动力。很多在西方留学的非洲学生,受社会主义言论鼓舞,及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获得启示和鼓舞,返乡后梦想建立个“非洲人的非洲”。

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于1963年5月25日,于2002年在南非更名为“非洲联盟”。其成立初衷是团结非洲国家在国际社会为非洲统一发声,以及反对殖民主义,成立一个解放委员会帮助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如今这个包涵54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是个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更计划未来有统一使用的货币、共同市场、联合防御力量及成立跨国家的机构(包括联合内阁政府制)。


有些非洲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独立的梦想,其他经过几十年流血冲突和斗争才争取到独立。70年代,大部分非洲国家出现独立政权,而要到1994年南非结束种族隔离政策才大功告成。多数情况下,这些梦想变成一场噩梦,许多不幸成为冷战敌对阵营的代理人。

美苏两国都曾在非洲策划对民选总统的刺杀行动,为贫污腐败的独裁者提供资助,也都支特过叛军的恐怖行动,使大量杀伤性武器如导弹源源不绝地输出到当地。这些介入使当地长期陷入经济困境、腐败落后和暴力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安哥拉、刚果和索马里等国或许是冷战中受伤最重的非洲地区,使当地人对未来非常冷漠。


埃及阿斯旺(Aswan)水坝的莲花纪念塔刻有当年冷战时,苏联资助埃及前总统纳塞建立水坝的功绩

1989年冷战结束,为非洲腐败总统或国王们敲响丧钟,大多数非洲国家现已举行多党选举。非洲总体经济正处于上升的趋势,过去10年中有16个非洲国家的经济成长率超过4%。但他们的亚洲竞争者早已奔驰发展,洲际差距正不断扩大。在这些非洲竞争者当中,中国人对非洲的强烈兴趣,更令当地人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强劲需求,不仅刺激非洲原材料价格,也压制本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中国对非洲虽加大投资,但部分国家没善用中国的低息贷款,反成贪污腐败的新温床。

茉莉花革命的佘响
 

非洲的将来还是得由当地人的自觉。南非商人已开始将触角伸向大陆各地,为非洲产业带来新的活力。许多非洲海外移民正静观局势变化,等待时机回乡发展。非洲有半数以上人口不到17岁,他们背负较少的种族包袱,将为非洲找到新的前进方向,这种变化终于在2010年底开始在北非政坛发酵。

2010年12月开始,突尼斯人民争取民主与自由的运动,成功推翻腐败独裁的班. 阿里
(Zine el-Abidine Ben Ali)政权,被赋予“茉莉花革命”之称。随后,埃及人示威结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的专制政权,利比亚也发生内战,于2011年10月击毙独裁者卡达菲(Muammar Abu Minyar al-Gaddafi),使“茉莉花革命”扩展到北非、西北非、中东及海湾许多阿拉伯国家。
Louis Loo's photo.

“茉莉花革命”起于突尼斯,后扩展至其他阿拉伯世界,又称为“颜色革命”与“阿拉伯之春”

“茉莉花革命”的最重要武器,竟然是网际网络中的互联网、维基解密、脸书,推特、网邮和微博等新传媒,起到传播的巨大作用,但局势发展若失控,也可能成为西方列强重新介入,和回教极端组织如阿拉伯圣战士展开防恐战争的新战场。

西方各国接连在利比亚、埃及、也门、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煽动“颜色革命”,提供武器弹药,出动飞机轰炸,制造改朝换代的局面。这些行动都违反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明目张胆武装干涉别国的内政,与和平精神背道而驰随着“地中海难民潮”风起云涌、叙利亚危机风云叵测、ISIS等原教旨极端势力的崛起,以及“革命”各国普遍出现的政治暴力充斥、极端保守主义和宗教势力盛行、人权和民主原则被普遍践踏、俄罗斯介入中东后“新冷战”局面的现象。

2011年10月23日,突尼斯又成为“阿拉伯之春”中,较早平稳进行“一人一票”普选的国家,尽管选举后上台的突尼斯复兴党(Nahda),仍是原教旨色彩浓厚的政党,但相较于其它“骨牌”倒下后上台的“同类”,已算得上世俗及温和。2013年10月,突尼斯总工会、突尼斯工商联盟、突尼斯人权联盟和突尼斯律师联合会四家在突尼斯社会根基和影响深厚的群众性组织,构成“突尼斯国家对话四方机制”(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扮演了斡旋、调停的角色,推进着一条和平解决政治分歧的路线图。

根据这张路线图,原属复兴党的总理拉拉耶赫(Ali Larayedh)辞职,由中立的约马阿(Mehdi Jommaa)临时过渡,在相对平和的气氛中新宪法于2014年初顺利通过,当年10月26日举行了新一届立法选举,世俗的突尼斯呼声党(Nidaa Tounes)上台执政,复兴党和平交权,完成“后阿拉伯之春”至今唯一“由原教旨回归世俗”的和平政权交替例子,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委员会希望突尼斯人们一如既往地寻求团结、和解的大方向,成为“茉莉花革命”后内战不断的阿拉伯国家学习的标榜。这样一来,西方可以免受指责,也可以避免背上收留难民的沉重包袱,推卸人道主义责任。

然而突尼斯的太平,仅是相对建立在大量突尼斯原教旨分子出国(在叙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地,为ISIS等极端恐怖组织作战的突尼斯人,高达二、三千人,是ISIS内人数最多的外籍士兵群体)的前提,且隐忧仍在,有消息称数以百计突尼斯籍圣战者已获派回国。境内也在近年发生多起伊斯兰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游客的事件,造成伤亡严重。

就在诺贝尔和平奖公布前不足24小时,执政的突尼斯呼声党重要成员尼达阿.图内斯( Ridha Charaffedine),就死于政治暗杀阴谋。一旦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重新抬头,而出口转内销原教旨主义者们,又不甘心新的权力安排而夺权,诺奖委员会是否过于乐观,只是西方主义一厢情愿的“春梦了无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