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历尽沧桑的文明古国-埃及


埃及尼罗河流域哺育人类的历史长达数万年。公元前4000年,早期的埃及人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独特的文明在尼罗河流域诞生,它的艺术和建筑都有鲜明的特色。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还依赖泥板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早期的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纸莎草造纸术和极其复杂的书写系统,可以详细记载自己的生活。

古代埃及复杂的编年史,记载着大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公共土木工程和伟大人物。现在,尽管考古学家对埃及某个特定王朝的具体年代仍旧争论不休,但是他们一致同意埃及的历史,可以被划分成几个非常鲜明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具体的名称。先王国时期之后是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后三个王国时期中间都有中间期。再往后就是后期王朝和外族统治时代,直到公元前1世纪,埃及被罗马帝国吞并,然后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直到独立为止。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170年)

古埃及人定居尼罗河沿岸,形成许多独立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历长期的争战和吞并,逐渐形成南北两大王国-上埃及与下埃及。根据传说,上下埃及经常发生战争。下埃及因属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形,联络不便,导致各地区独立发展,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整体国力不如上埃及强大。

公元前3170年,上埃及国王孟尼斯(Menes)发动战争,击败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并将首都定于孟斐斯。孟尼斯的王冠结合红白双色,象征他是统一上下埃及之王。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170年-公元前2040年

统一后的埃及,政治趋于稳定,文化和经济也有全面性的发展。王国统治者以神的代理人自居,施行专制统治,以强大的王权建设大型金字塔,此为埃及的古王国时期。此时是埃及王国最富裕的时代,金字塔在此时期逐渐成形也最为盛行,因此又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王国之后是重视经济建设的中王国时代,在学术、文学与艺术上也有高度发展,创立了象形文字,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和诗歌传颂于世,如《能言善道农夫的故事》和《遭难水手的故事》。

由于北临辽阔的地中海,西是利比亚沙漠,东面则有红海与阿拉伯沙漠遥望,南面有湍急的大瀑布阻隔,仅有东北与西奈半岛相连接,在腓尼基人、希腊人等海洋民族兴起起是军事防守要地。地形的孤立性让埃及文明有相对稳定独立的发展,无形中降低他国入侵的可能性,使埃及人在安定的生活塑造出稳定乐观的个性。

埃及的封闭地形,也为埃及产生文化上的缓冲和过滤作用,使埃及能以渐进的方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因为没有军事上的威胁,不需建筑大型堡垒抵御外敌,使埃及人能以更多的心力去思考生死、来生之间的关联,使精神文明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并创造出金字塔、庙宇和雕像等建筑上的重大成就。

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40年期间,上下埃及又再分裂,上埃及的底比斯崛起,卡纳克神庙就是在公元前2134年开始修建。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640年

第11王朝的底比斯统治者曼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重新统一了埃及,他的继任者开始领土扩张,往南扩展到了努比亚地区。与此同时,底比斯当地神阿蒙跟拉渐渐结合为一体,从而成为全国的主神。

中王国末期埃及国势逐渐衰落,埃及遭遇第一次外族入侵与统治。希克索斯(Hyksos)从叙利亚和约旦东部对下埃及发起侵略,他们的攻势凌厉,将王国重新一分为二,从而开始了第二中间期时期。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40年-公元前1070年

百多年后,埃及人重新夺回政权,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将希克索斯人赶出下埃及,并建立了第18王朝,统一埃及,建都底比斯。第18王朝历代法老们对内建立中央集权,对外扩张版图至西亚,建立强大的军事帝国,是为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又称为“帝国时代”。自从阿孟霍普特一世(Amenhotep I)被埋葬在帝王谷后,那里成为法老们择定的墓地。

新王国中、晚期,埃及内部腐败和动乱问题加剧,加上外患入侵,国势因此一蹶不振。公元前1356年-公元前1339年,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决定离开底比斯,和他的妻子纳菲尔提蒂(Nefertiti)一道,在北部建立新的首都:埃赫塔吞(Akhetaten,现在的阿玛纳)。他要人们信奉“唯一的真神阿顿(Aten)”,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阿肯那顿”(取悦阿顿的人)。

这个突变引起了混乱,埃及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影响力,直到阿肯那顿的儿子图坦卡门,重新开始让人们信奉阿蒙-拉神和底比斯诸神为止,这场混乱终于结束。但图坦卡门在位不久即去世,由于没有继承人,导致了第18王朝的灭亡。当时身为将军的拉美西斯一世,建立了第19王朝。

第19王朝也出现名君,塞提一世在位时,收复了阿肯那顿统治期间丧失的领土。拉美西斯二世长达60年的统治期间,给新王国时期画上了伟大的句点,完成了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并下令开建阿布辛贝神庙。之后,皇权开始旁落,祭师们的权力越来越大。

后期王朝(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332年

这个时期,利比亚和周围海洋民族如腓尼基人、希腊人不断攻击埃及,使埃及统治区域缩小。接着国内又发生罢工、盗墓等问题,导致王权衰落,相较之下,大祭司的势力却因搜刮大量财富和土地而逐渐膨胀,内政腐败和分裂加速王国的衰弱,三角洲地区在大祭司统治下,在利比亚的势力渗入下,已成半独立状态,南方苏丹的库什王国(Kush)也逐渐北移至努比亚地区,使古埃及进入混乱的第三中间期。

埃及王朝末年,经常受到亚述攻击,虽然第26王朝因亚述势力的衰微而重获独立,并短暂出现复兴的局面,然而这已经是埃及王朝所展现的最后辉煌,此后埃及再度面对巴比伦人和波斯帝国的进攻,便已无法回复过去的荣光,甚至沦为波斯的属地,自此埃及再也无法恢复以往的独立状态。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0年

波斯帝国之后,埃及又历经亚历山大的征服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进入希腊化时代,绵延两千五百年的埃及文明从此逐渐被取代。自此,底比斯终于失势,让位给地中海的新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也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之都。

托勒密王朝发展至晚期,政局不稳,最著名的埃及妖后克利欧佩特拉七世,给托勒密王朝画下终点。她曾一度用美色获得罗马的协助稳定政局,先与罗马政权的凯撒政治结盟,再与安东尼缔结军事同盟,与凯撒养子屋大维对抗却不敌,结束了埃及的希腊化时代。

罗马-拜占庭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642年

这时期,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直辖行省,成为罗马皇帝的私领。担任帝国粮仓的大后方,亚历山大利亚失去文化之都,但以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经贸重镇,仅次于罗马的位置。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埃及受到东罗马的拜占庭王朝统治。

阿拉伯帝国时期(642年-1517年)

这时埃及变成了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国家,特别是从9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强大的法蒂玛王朝的统治时期。他们定都凯旋(Al Qahira)之都,西方人称之为开罗。随后两个世纪里,开罗成了伊斯兰世界无与伦比的文化中心和学习中心。

1169年,法蒂玛王朝被萨拉丁摧毁。萨拉丁在圣地耶路撒冷大败十字军后,还建立了阿尤布王朝(Ayyubids),并建造了萨拉丁城堡保卫开罗。随后土耳其奴隶卫兵马穆鲁克篡夺,建立马穆鲁克王朝(1251年-1517年)。

奥斯曼帝国时期(1517年-1914年)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推翻了马穆鲁克王朝,把埃及交给当地总裁管辖。1798年,法国拿破仑侵入埃及,掀起欧洲的埃及学热。奥斯曼帝国马上派支军队反攻,在穆罕默德. 阿里指挥下入主埃及,后者担任世袭总督,开罗也在他手上扩大城市面积。

1869年,苏伊士运河在伊斯梅尔总督监督下开挖,却深陷债务危机,让英国乘机控制埃及的政经大权,直到奥斯曼在参与一战,埃及才被英国占据。

君主立宪时期(1914年-1952年)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瓦解,埃及宣布独立,但政经权力仍然控制在英国手中。20世纪20年代,埃及国民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终于获得多数席位,从而变成之后数十年的主要政治势力,并与埃及军方结盟。

二战时,北非成了重要战场,德军逼近开罗,但1942年,同盟军在埃及的阿拉曼(Al' Alamean)拦住,埃及的控制权依然在英国手中。二战结束后,由于以阿战争爆发,埃及被新成立的以色列打败,也使埃及在1952年推翻君主制,在贾迈勒. 阿卜杜. 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总统领导下,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把英、法势力赶出埃及。

共和国时期(1952年至今)

纳赛尔统治埃及17年,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现代化建设,阿斯旺大坝就是当时的重要建筑工程。1970年,纳赛尔逝世,由安华. 萨达特(Anwar Sadat)继任,以埃再度交战,西奈也被以色列战争。战后迫使萨达特改用外交手段,1979年跟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让以色列归还西奈,却在1981年给国内反犹军人暗杀身亡。

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三任总统,都是军人出身,虽然他们担任总统后,都改为文职身份,而且埃及军队也不直接控制政权,但历届总统都依赖军队提供稳定、权利和控制,他们也同时满足军队的利益和高级军官的特权。

2011年年初,“阿拉伯之春”的反政府暴力迫使穆巴拉克下台,军方还政于民。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穆兄会领导人穆尔西上台,试图向神权政治迈进,调整军方高层人事、重启被军方解散的议会、强化总统权力等等,导致国防部长塞西(el-Sisi)成功“逼宫”,埃及又回到军人政治的局面。2014年5月份,塞西将军当选埃及总统至今。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英美习惯法的源头 -古埃及法

从埃及古王国时代的庞大金字塔,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阶层惊人的动员能力与政治体制,使其能长期有效的指挥国家机器,自有一套统治群众的法律制度与体系存在。

当欧洲人还处于蛮荒时代,部落习惯法早已在非洲广为流传。这些非洲部落多没文字,其习惯法靠“口耳”相传,共同特征如土地公有、强调集体观念,对外共享权利、承担义务,诸法合一,民刑不分。刑罚的目的不只是惩罚犯人,主要为补偿受害者,将犯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回复到之前的状态;遇到纠纷,主张以和解方式解决,强调万事以和为贵。他们崇拜祖先和神灵,遇到难断案件的情况,往往采取神灵裁判。

埃及法最初沿用上述不成文的习惯法,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习惯口述法逐渐转变为成文法。古埃及的第一位成文立法者就是定都孟菲斯的法老美尼斯,后来由于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相继入侵与统治,古埃及法的独立发展自公元前6世纪起就中断。

古埃及法不仅具有古代法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神权法和法老式的专制色彩。可惜古埃及时代的法律,多以莎纸草为载体,不易耐久保留。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考古资料、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一窥其法系的轮廓与内容。从考古发现的铭文和纸草书中,辨认出诸如法老的敕令、判决记录、契约、遗嘱、继承、账目等法律文献(约公元前2500年),当时的民事和刑事诉讼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者狄奥多罗斯(Diodarus Siculus),在《历史丛书》的首卷埃及篇的记载,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立法者。当时的法律已经涉及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民法、刑法等基本内容。法律规定,违反宗教祭祀规则,捕杀祭天的禽兽,不遵守“天书”设定的医疗章程(类似现代的专业道德准则)等,都是犯了重大的刑事责任。到了新王国时代,为了以法律形式确认奴隶制统治秩序,拉美西斯二世颁布军规和以出身、职业及特权作为区别依据的“种姓制法律”。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 - 2055年)的法官尼法.玛阿特(Nefer-maat)的石灰岩石碑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 - 2055年)的法官尼法.玛阿特(Nefer-maat)的石灰岩石碑

早期埃及,还保留不少母系社会残余,妇女是“家庭的统治者”,在法律上同男子一样享有全权,婚姻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直到第五王朝,夫权伸张,纳妾才不违法。至于婚约,妇女以自己名义与男方订立婚约,女方有权保留自己的财产,丈夫有义务提供妻子生活所需。离婚完全自由,但须通过司法判决宣告。妻子离婚后,通常会得到一笔高额补偿金,所有婚生子女保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

古埃及妇女石像(收藏在维也纳博物馆)
古埃及妇女石像(收藏在维也纳博物馆)

子女也享有充分的独立权,可自由支配个人财产,他们不论男女长幼,一律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点与古代中国和北欧的“嫡长子继承权”迥然不同。当时,遗嘱继承法已经在埃及出现:规定在保障法定继承前提下,可将部分财产适用于遗嘱继承。无论那种继承方式均得依法进行,并通过官署登记备案,这些分配和程序原则,都为后世西方律法吸收和采纳。

随着古埃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出现多种契约形式,广泛应用于土地买卖、借贷、租赁、合伙等经济活动,其中最流行的是借贷契约,而且主要是关于金钱和谷物。至于土地买卖契约,更须遵循严格的程序:付清钱款、卖方保证不得有第三者的土地索取权、买主开始占有土地。这三道手续须在法院办理,并在土地登记簿上完成过户手续,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自买方实际占有土地开始生效。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埃及颁布《博克贺利斯(Bocchoris)法典》,整部法典共分8部40卷。在这之前,古埃及曾长期规定,当事人签订债务契约,必须在祭司和官吏面前庄严宣誓,可以以本人或亲属的人身、木乃伊作为抵押和担保。这个形式直到这部法典出世,才废除债务奴役制,签约时也不必通过宗教仪式。除此之外,法典还限定利率,禁止债权人擅自夺取债务人财产,特别是耕畜和农具等生产用具,但法老和祭师不受限于法典。

除了法老颁布的法律外,宰相和其他高级行政官员发布的政令,也同样在法律上生效,使司法权不为祭司垄断。埃及也开始建立比较系统化的法院体系,在中央法院下分设6大地区法院,由法老委任大法官领导。这些法官既兼任地方行政官员,同时还是高级僧侣,但法老拥有最高司法权,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制。司法诉讼程序较完备,庭审一般采用对抗制,原告有责任向法院提出起诉理由,如果法庭认可原告论点,就传讯被告到庭受审。

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法老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的玄武岩雕像
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法老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的玄武岩雕像

法庭案件一般经过审理、答辩、辩论、举证等法定程序,原告可在诉状中,就犯罪人应处刑罚及赔偿数额等问题表明意见。法官宣判时,不必说明理由,只要将挂在自己颈上的真理牌,向某当事人的额头一贴,即表示此人胜诉。司法证据主要有:证人证言、宣誓、勘验结果和拷讯所获供词。

刑罚种类繁多,有死刑和残害肢体刑(内容有割手、割鼻、割舌、割耳、割生殖器等)的特点,此外还有劳役、监禁及凌辱刑(例如把犯罪人绑在行刑架上游街示众)。血亲复仇已被明文禁止,尚无赎罪金的形式。刑事罪中最严重是国事罪,不仅处死后将其尸体抛入河中,而且还实行株连。对欺诈、盗窃、伪造印章和货币、私制度量衡的犯罪,处以损害肢体的肉体刑。对违反誓言、杀人、诬告,处以死刑。对杀父的忤逆罪犯,处以凌迟或火刑。

《博克贺利斯法典》被后世誉为古埃及最重要的法律典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提到,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执政官梭伦(Solon)进行法律改革时,曾考察参照古埃及的法律制度,很多内容取自这部法典。以至他在其著作《历史》第二卷中,对古埃及文明给予高度评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多到令人惊异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古埃及法系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但作为人类最早的法律文明体系之一,仍然在世界法律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从希腊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学说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仍可看出其对希腊法律的影响。如果详细比较内容,会发现它与古希腊、希伯来、罗马,在有关财产、经济、婚姻、继承等方面的规定,都有惊人的一致性。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雅典考古历史博物馆)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雅典考古历史博物馆)

埃及的海洋法系,与其他古文明的大陆法系相比较,为何会有诸多的不同呢?

其实,人类社会结构刚开始时,全都必然建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不同的是,传统东方的血缘联结作用不断巩固,甚至影响至今,而在西方早在古埃及时代就被打破。两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兼法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 ),在《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一书中,解释不同法律文化制度形成因素时,就提到:“气候和地形决定各自的命运”。

无论是古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天然都具备大一统的思想,最终为打破血缘封闭,形成至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的政体,迅速控制土地资源,有效的实现对平民的控制,使其紧紧依附于土地,进而借助法律确认这种等级依附关系,以巩固利益分配格局和政权体系。

相对比之下,古埃及、希腊、罗马帝国,大多山川相隔、边临大海,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的展开,迫使居民积极对外贸易和征伐四方,使私权成为可能,逐渐打破血缘依附关系,适应和尊重商品贸易的法权要求。地理因素的自然选择,诱导海洋和大陆这两大法律体系的形成。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

辩士争呜的时代


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诞生第一个自然学派,经过近两百年的探讨,研究自然学的风气似乎走到了尽头。初期探讨的主轴是自然界的起源、性质与变化,主张宇宙无固定本源的以弗所学派(Ephesus School)和反自然学的伊利亚学派(Eleatics School),使得自然学陷入争议,到原子论形成唯物论系统终告一段落。就当时对于世界的了解来说,他们已经达到自己的认知及想象的极限,即使现在看来都具有相当科学性,他们当时并无这种自觉,兴趣也开始从自然转到人,尝试说明人的灵魂与心智作用。

当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的阿纳克萨哥拉斯(Anaxagoras),以“心智”说明万物的变动能如此井然有序时,许多穷究自然学遇到困境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也许沒有客观的真理存在,或有客观的真理而人智不足以知之,那为何不专注于自身的幸福,以及行为处事的原理与规范。

诡辩学派的诞生

这一重大转折的根源,在于时代的巨变。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腊城邦林立,民主制度在古典时期迅速发展完善。各城邦在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社会风气方面,皆有明显的差异,传统宗教信仰渐受质疑,科学知识开始流行,理性思考的要求日益高涨。两次对波斯战争的胜利,使希腊人信心高涨,推行民主政治的雅典,迅速崛起成为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权利,市民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公私事业,自由讨论的风气促使历史和思想的自觉。

其中有些见多识广的人,周游于古希腊城邦间,考察各邦传统习俗与法律,自以为看清真相把握真理, 便以雅典为活动中心,活跃希腊各主要城邦。他们授徒收取高额酬劳,传授修辞、演说、辩论、诉讼的“雄辩术”技能,和关于城邦治理和家政管理的知识。当时人称他们为“智者们”,名称的字源是“智慧”(Sophia)。

由于“哲学”原意即“爱智”,哲学家便是“爱智者”,中文译名不宜称为“智者学派”或“哲人学派”,应称为“诡辩学派”或“辩士学派”(sophists)。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和高尔加斯(Gorgias),其他辩士有:普罗狄科(Prodicus)、希庇亚斯(Hippias)、安提丰(Antiphon)、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克里底亚(Critias)等。

如实而言,诡辩学派并非一个学派,由同时代几位作风相近的学者,各不相属又透射出同時代的风气,故后世以学派统称之。他们并无一致的观点,挑战当时希腊的宗教观与道德观,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怀疑主义倾向,得出“正义”和“善”只是相对概念的结论。

这不影响诡辩学派始祖普罗泰戈拉在哲学史的地位,他曾说过:“人是万物的权衡”,宇宙间并无客观共识的真理,人类并未拥有绝对的知识,真理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标准,一切认知都透过感官而来,只有感官知觉经验才真实,也充满主观和相对性,无法适用到别人身上。但他并非主张一切事情,都可以任意妄为,指出法令规范虽然没有是非对错,实际上仍具有效与否的差别,人们理应追求对城邦行之有效的准则,尊重好的传统规范,“既然没人是错的,那就应该遵守更为有效的”,看法跟恣意妄为的辩士们相反。

高尔加斯就比普罗泰戈拉的主张更极端,高氏的三项主张是:一、无物存在;二、虽有存在,也不可知;三、即使可知,也不可互相传授。他这种主张根本不承认有知识,认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恶规范,连个人主观所得的真理标准也可一并取消,只凭流利的口才说服别人,那就是为善和真理。此后,辩士们善于玩弄修辞游戏、颠倒黑白、恣意妄为,以便让人在政坛和法庭取胜,留给后世的名声并不光彩,大哲苏格拉底(Socrates)乃乘时而兴。

诡辩学派在希腊哲学史中,代表着前期宇宙论时期的结束,与苏格拉底人事论時期之间的过渡阶段。从此,希腊哲学家不再专精致思于宇宙万物根源的问题,而转移其注意力于社会、政治等人事方面。

辩士与修辞学

今人眼中的修辞学,乃是一门演讲的艺术,包括立论和修饰词句,在古代并不局限于这个范围,包括文辞的修饰、正确的语法、铿锵的音韵、崇高的风格,词源学、语法学、音韵学、论辩术、演讲术都是修辞学的分支,是运用语言的专业技艺。

古希腊人认为,具备运用语言的技能是某人有无智慧的重要标志。正常人都会说话,但要在公众场合讲述自己的见解,就需要智慧。“做个好的演讲者和行动者,是荷马时代(Homeric Age,也叫英雄时代)以来每个希腊人的雄心。”在这个理想推动下,希腊人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认识客观世界的关键性工具-语言,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

辨士们认为思想观点,不再是圣贤的独断、祭司的箴言和诗人的假象,而是通过人们的对话、交流和撞击。神灵、权威和传统的威慑力固然存在,但理性的证明更不容忽视。参与者在论辩时,不仅要有论断、论据和自家观点,还要让对方理解和信服,这一切都与修辞学相关。有智慧的人,就是能用语词准确地表述、论证自己思想,又能打动人心征服群众。

当城邦制度给市民们提供广阔的论辩场所,神谕式的布道再也不能征服听众的心灵,演讲辩论对任何有从政雄心的人,都是必需的技艺能力。如果其人被对手拉上法庭或诬蔑,而不知如何应答反击,那他如同遭到士兵攻击的赤手空拳的平民,根本不配从事政治工作。

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辩士们大力开展修辞学的研究和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语词与实在的关系,语词(概念)的分类和组合,思考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名称”,类似中国儒家的“正名”,也是名家的中心论题。

“名称”在希腊文称“Onoma”,不仅指名词,也包括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无论是一个语词、词组,乃至整个句子,都可当作名称处理。辩士们不仅在今人所谓“语言学”的范围内研究名称问题,也涉及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揭示事物的性质或本质,所以称他们为西方最早的语言哲学家亦不过分。他们对名称正确性的研究,实是辩证思维的起始,从而为希腊哲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除了名称的正确性问题,辩士们还研究运用语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倡导并大力实践的运用逻辑思维,主要有反证法、论辩术和演讲术:

1)反证法运用对立的命题进行论证,最先运用的是伊利亚学派的芝诺(Zeno)。辩士们的反证法,从形式看是逻辑证明法,从内容看是对现有范畴和概念的反思。他们的反思虽没达到本质和真理,还把对立矛盾看作彼此外在主观的体现,但毕竟将事物置于包含矛盾的相互关系,正是人类理性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正-反-合)。

2)论辩术是关于怎样发难、驳斥和提出命题。柏拉图(Plato)在《智者》篇说:“普罗泰戈拉是首位采用“苏格拉底式”讨论方法的人”。普氏最早进行论辩,写本论辩术的书,题为《论辩的技艺》。没有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就没有后来苏格拉底为理性的哲学思维,提供归纳与定义的方法,也不会有后继柏拉图发展研究哲学的“辩证方法论”思想,更遑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形式逻辑体系。

3)演讲术是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的技能。据现有史料记载,著名辩士的演讲分为两类:一类是长篇大论,文情并茂,激动人心,把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类是即席作答,用精练锋利的语言,陷对方自乱阵脚。他们生活的时代,也是演说家叱咤风云的年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记载了雅典首席行政长官伯里克利(Pericles),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见附录),正是古希腊演讲术和政治思想的精品。

辩士的修辞学研究,意味着古希腊民族已经开始研究语词和概念,按照规律去正确思维的要求,为朴素辩证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从性质上看,他们的学说是种文化哲学,内容和方法论当然不同于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当然不会排斥经验观察,但最终目的是表述一个永恒性的系统原理解释宇宙万象。除了纯理论的思维,别无其他自由选择的途径,从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的结论,即演绎法的方法论。而辩士们并不打算穷究事物的本原,试图在所有生活领域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引导出某些结论,主要是使用经验归纳方法论。

哲学家与辩士追求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对前者而言,探索真理就是目的,如果有学生的话,他们会试图使学生变成哲学家,然而这不是绝对必要,目的纯粹是为理想。而后者则不然,目的首先不是使学生成为辩士,只是给一般信徒具备某种可在生活应用的一般技艺,目的主要是为实践方面,非常功利主义。

辩士争呜的时代,可说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发生的启蒙运动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他们发展修辞学,肯定理性思辨的重要性,引发对伦理学的深入探讨,提出许多有关人类社会关于人性、价值、人神关系,以及道德评价的新观念 无论他们怎样思考人类的问题,仍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未能与物质做明确的区分,不足以说明两个问题:(1)自然界有无目的?(2)人的生命有无特定的价值?

西方哲学发展进入第二个时期,即“人事论时期”,研究重心从形上学转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说:“这个时期,人们放弃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们把注意力,转向政治科学和人类美德的问题”。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法律、宗教、教育、文学、史学等各个领域,导致原有哲学、宗教、伦理观念的变革,又促进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等新学科的形成。

中华诡辩学派(或名家)的对比

从全球视野看,与古希腊诡辩学派同时代的中华文明的名家,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

名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末年的郑国大夫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刘向序《邓析书》)为名家先驱,最早提出“形明之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厚论、两可说、循名责实论,对名家学派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也标志着先秦逻辑思想的萌芽。所以东汉史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邓析评为先秦名家第一人。

《邓析子.转辞》中记载邓析“正反相参”的思想,注意考察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不论是说话还是辩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能任意胡说,特别是辩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所以“两可说”虽不失为辨说的方法,但不可滥用,必须遵循“参以相平,转而相成”,即名实相互验证,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原则,正确判别是非的转化形式,这就是邓析“因之循礼”辨察方法的根本要求。

邓析与古希腊诡辩学派始祖普罗泰戈拉主张,人们理应追求对城邦行之有效的准则,尊重好的传统规范,可谓异曲同工。反而是邓析的“两可说”,后来被战国时期道家庄子片面发挥,导致了是非无定的诡辩论。


进入战国时代,
足以代表名家的先秦诸子学者,是赵国人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他最著名的命题是“白马非马”论,在逻辑学和认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发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异,但又过分夸大了这种差异。邓析和公孙龙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按《吕氏春秋》的说法,名家的邓析是“言意相离”,而公孙龙则是“言心相离”(《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注: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论证的?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
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其次,从概念运用的角度来论证,我们要找匹“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是要找的马;如果找匹“白马”骑,那么“黄马”、“黑马”都不是我们要找的马。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们无论是要找匹“马”骑还是要找匹“白马”骑,那就应该“黄马”、“黑马”都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就充分证明了“白马”不是“马”。

在先秦学术界眼中,名家哲学就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行为艺术”,怪论迭出,言不由衷,“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于乱世治平无宜,徒以巧言惑欺世人。中国古代学者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因而名家的名实之辩,在战国时被人视为"诡辩",汉后更成了绝学。其实,名家学说看似荒诞不经,往往是某个时代精神最深刻地反映,浮夸背后所谓言下之意、言外之心,恰恰才是名家对那些“不可言说之事”的真诚表达,这些不可言说之中的实质意义,又是我们极易忽略的现象。

直至
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名家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类似西方形式的逻辑内容。

辩士学派无论东西方,也许可以服人之口,但无法服人之心。他们对许多问题常有一针见血的看法,但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只是几位作风相近的同时代学者所组成,并无一致的观点,但都对当时传统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形成挑战。




附录: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


过去许多在此地讲演过的人,赞扬我们在葬礼上发表悼词这种习惯。他们觉得,用悼词给予阵亡将士以荣誉是种恰当的方式。在我看来,我们举行的葬礼形式本身,已经充分表达了我们对于这些在战场上用勇敢的行为,带给我们光荣的人们之尊敬。你们刚刚看到国家在这个葬礼中,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我们相信,这些将士的英雄气概,绝不应该由一个人的演说词好坏而增减一分。说得恰到好处是很难做到的,甚至即便中庸,也未必使大家感到完全真实。那些熟知死者的可能会觉得我说得不够;那些不了解死者的却可能在听到这些超越他能力的事情后觉得是夸张。人们总是有这样的倾向,即在他们听到那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时还可以接受,否则,他们就会妒忌和怀疑。尽管如此,由于我们的父辈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习惯,那么我也必须按照这样的习惯和法律,尽我所能满足听众的希冀和信念。

首先我要说到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仪式上,回忆他们的作为,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是理所应当的。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祖辈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世代承传,直到现在。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敢和美德,才保有了这个国家的自由。他们无疑是值得我们歌颂的。尤其值得歌颂的是我们的父辈,因为他们除了从祖辈继承来的土地之外,还用鲜血和汗水扩展了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国土。今天在这里集会的人,绝大多数还正当盛年,然而我们已经在各方面使得我们国家更加强盛,并使得雅典成为无论在和平还是战时最为富足的城邦。我不想就你们熟悉的话题作一篇冗长的演说,所以我不谈我们取得霸业的一些军事行动,也不谈我们的父辈英勇地抵抗敌人的战役,无论这些敌人是来自蛮族还是希腊内部(指其他城邦)。我所要说的,首先是解释我们是如何取得今天的辉煌,我们的政治体系是什么,以及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特质,然后我将歌颂这些阵亡战士。我认为这样的演说,在目前情况下,是恰如其分的;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在这里集会的全体,包括公民和外国人在内,都听到我想说的。

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近城邦那里模仿的。相反,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端时,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但同时,一个人出众的优秀也被社会所认可。选举一个人担任公职的标准是其才能,而不是由于其属于某一个特殊阶级。任何想要为国效力的人,都不会因为其社会地位的低下和贫穷而被拒之门外。不仅仅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和公开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自由的。我们不会对我们邻居做他自己喜好的事情而愤怒,甚至我们不会冷眼相向使对方难堪,尽管这样的方式并非直接指责对方。在私人生活中,我们是宽容和不冒犯别人的,但在社会事务中谨慎守法,因为这些法律都得到尊重。我们尊重权威和法律,从不做坏事。我们特别注重那些对于弱者提供保护的法律,以及那些给违法者以道义谴责的不成文的法律。

我还要说的是,我们比任何其它城邦,都更加注重劳作后的休闲。一年从头到尾,都有各种戏剧演出、体育比赛和宗教祭祀。我们的住宅漂亮且高雅,其赏心悦目消除了我们的忧虑。我们的城邦如此伟大,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都汇集于此,使得我们觉得享用外国的产品,就像我们本地的产品一样自然。

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们敌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城邦向全世界开放。我们从来不制订旨在限制外国人在这里视听的法律,尽管他们可能窃取机密,使得我们的敌人得益。我们城邦的安全,并不仰仗于防务安排或秘密,而是依靠当国家召唤我们时,涌自我们内心的勇气。

就教育而言,我们的敌人让他们的孩子从幼小的年龄,开始进行苦役式的训练,以期望他们勇敢。尽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无拘无束,但是我们面对危险的准备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他们。一个简单的证明是,当斯巴达人进攻我们时,他们从来不会独自前来,而总是要纠集起他们所有的同盟军。而我们攻击周围的城邦时,我们通常是靠自己的力量取胜,尽管我们是在敌人的土地上作战,而我们的敌人是在保卫他们自己的土地。没有任何敌人曾经和我们全部的军事力量交过手,这是因为我们主要关注海军,以及其它的陆地军事出击上。但是,如果我们的敌人和我们部分的军队交手时取得胜利,他们就会吹牛说打败了我们整支军队;如果他们被打败了,他们就会说是被我们整支军队打败的。因此,我们并不是靠严厉的纪律迫使我们直面危险,而是我们从容的自信。我们天然的勇敢,来自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来自于法律的迫使。我们并不成天准备迎接将来才可能发生的痛苦,但是当痛苦降临时,我们勇敢面对绝不比那些每天备战的人差。雅典应该为她具有这些品质得到景仰,也应该为她所具有的其它品质得到景仰。

我们爱好美丽,但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崇尚心智,但没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的本钱。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不尽力摆脱贫穷。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私事时,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事务的人,对于政治也很熟悉。我们认为,一个不参与城邦生活的人,不仅仅是个只顾自己的人,而且是个无用的人。我们公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辩论,参与制订我们的政策。我们不认为讨论会延误行动,相反,我们相信,在大众的充分辩论之前就开始行动才是有害的。我们在行动前,具有独一无二的思考的力量,而另外一些人则由于无知而无所畏惧,一经细想就踌躇不前。最坚强的人,是那些完全理解生活中的丑恶和甜蜜,并且义无反顾地直面危险的人。

进而,在如何和别人相处的问题上,我们也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人。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帮助其他人,使得我们成为更加有价值的朋友,因为这就使我们的友谊更可靠,因为我们要继续对他们表示好意,使受惠于我们的人永远感激我们。那些欠债于我们的人对友谊冷漠,因为他们知道,在他们回报我们曾经给予他们的慷慨时,将不会被认为是我们将亏欠他们,而是他们在归还人情债。在这方面,我们是独特的。当我们真正给予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考虑我们的得失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做而后悔。

总之,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我们每个公民比别人更加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各个方面表现得无与伦比的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

这并不是在这个典礼上的自我吹嘘,而是真正以我们城邦的强大而证实的具体事实。而我们城邦的强大,正是上述优秀品质的结果。只有雅典,在遇到严峻考验时,可以证明她比其名声更为伟大。也只有雅典,入侵的敌人才不以战败为耻辱;受她统治的属民也不因统治者不够格而抱怨。正是由于这些对于我们的力量的无可争辩的证明和普遍的认可,我们成为人类今天的奇葩,也同样会是后世的赞叹。我们不需要荷马的歌颂,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赞美,因为他们的赞颂尽管可以使我们欣喜一时,但是这些表达并不足以代表我们真正的成就。我们的探险精神,使得我们可以进入海洋和陆地的每个角落,我们所到之处都树立了永恒,对于我们的敌人给予痛击和对于我们的朋友给予慷慨的记忆丰碑。

这就是这些烈士为她英勇而战、慷慨而死的城邦。不言而喻,我们每个幸存的人都将为了雅典而继续他们未竟的辛劳。

正因如此,我说了这么多话来讨论我们的城邦,因为我要很清楚地说明,我们所捍卫的远远高于其他那些不享有我们特权的人。同时,我也给予了清晰的事实证明我的赞颂。

对于他们歌颂的最重要的部分,我已经说完。我已经歌颂我们的城邦。是这些烈士和那些类似他们的人的英雄业绩和辉煌成就,造就了我们的城邦。能够像雅典这样得到如此赞美而不过奖的城邦,在全希腊也是凤毛麟角。

他们的献身,证明了他们非凡的英雄气概,不仅仅在开始的勇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勇敢在最后的关头也毫不动摇。他们中间有些人也许是有缺点,但我们所应当记着的是他们抵抗敌人和捍卫祖国的英勇行为。他们的优点抵消了他们的缺点,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多于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的缺憾。

他们这些人中间,没有人因为想继续享受他们的财富而变为懦夫,也没有人苟且偷生以期日后脱离贫困获得富裕。他们要严惩敌人,而不是别的,他们把面临这样的艰难险阻,当作无上的光荣。他们责无旁贷,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坚定地打击了敌人。尽管成败不可预知,他们只能让希望女神去决定。但是付诸行动时,在真正的战斗中,他们相信自己。他们宁可坚守战斗到死,而不是逃脱放弃而生。他们的确解脱了,他们解脱的是任何有损荣誉的指责。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战斗中顶天立地,用他们的生命的顶峰,完成了他们的职责,没有恐惧,只有无上的荣光。

他们的行为无愧于他们的城邦。我们这些尚还生存的人们,因此可以期望更加安全的生活,但是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敌人,展现我们具备和烈士一样的勇气。我们必须理解具备这种勇气的好处,不仅仅是以演讲者的言辞和我们众所周知的故事,而是从击溃敌人可给我们带来的所有利益来考虑。你们应该每天瞩目雅典的伟大从而成为她的忠实爱国者。当她的伟大激励你的时候,再反省和深思,所有的这些都是由这样一些人取得的:那些勇敢的人,那些有责任心的人,那些有高尚情操的人,那些把失败当作耻辱的人,那些不幸失败但不失美德,而毫不犹豫奉献生命的人。他们为了国家和大众贡献了他们的生命,至于他们自己,则获得了与世长存的赞美和独一无二的墓冢——不是现在他们遗体所在的坟墓,而是他们在我们心中的永恒记忆,在将来重大决策和行动中对我们的不断感召。对于这样具有英名的烈士,他们的墓冢是整个世界。纪念他们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墓碑上的镌刻,同时也是所有海内外那些牢记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是你们的榜样。请牢记:只有自由,才能幸福;只有勇敢,才能自由。因此,绝不要过低估计战争的危险。那些不幸的和没有指望的人,并不比幸福和充满希望的人更加敢于用生命争取胜利,因为失败对于后者意味着所有的丧失,而幸存只是苦难的开始。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来自怯懦的侮辱,远比在全神贯注为希望战斗时,不知不觉到来的死亡更痛苦。

因此,我不应该和这些烈士的父母一起悲伤,而是应该安慰他们。他们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兴衰变迁的世界。这些烈士的光荣献身和我们的深切哀悼是一件幸事,他们的生命由于死亡和幸福同时到来而更加完整。我知道很难让你们确信这点,因为你们将在看到尚且健在的人们的幸福时,勾起你们的对于和过世者曾经共享幸福时光的回忆。真正的悲伤并不来自丢失那些从未经历过的幸福,而是来自那些曾经熟悉但却永远逝去的往事。如果你还在盛年,你应该找到继续生儿育女的希望。这些新的孩子并不会让你忘记那些逝去的人,但是他们会给予我们的城邦更大的帮助,避免她荒无人烟,使得她更加安全。一个自己的孩子并没面临这样生命危险的人,他的忠告是苍白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不再年轻的人,我希望你们回顾你们曾经幸福的大半生,并且庆幸痛苦的日子也不会很久了。让你们儿子的英名振奋你们的精神。对于荣誉的热爱是唯一永不衰老的感情。当一个人衰老和无用时,使得他们欣慰和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荣誉。

而对于那些今天在这里的烈士的儿子或兄弟们,我觉得只有和他们一样奋斗,才是你们应该做的。每个人都自发地赞美那些逝去的人,超越他们的英勇是难以做到,甚至难以接近的事情。如果说在他们生前对他们还有妒忌的话,他们的逝去使得这样的妒忌不复存在,他们受到的尊敬和荣誉没有任何参杂。

我也应该对那些今后成为寡妇的人,讲一些妇道美德。我只说简短的忠告。你们最大的光荣是不要让自己表现得比自然赋予你们的更弱,并且,不要让男人以任何理由议论你们,无论是由于好还是坏。

我已经依照法律上的要求,说了我所应当说的话。对于烈士我们已经做了祭献,将来他们的儿女们将由公费抚养,直到他们成年。这是有力的奖励,和花环一起,雅典加冕她的儿子们,无论是过世的还是幸存的,作为他们经得住考验的酬谢。凡是对于美德奖赏最大的地方,最优秀的公民就会涌现。

你们对于阵亡者已经进行了哀悼。现在,你们可以散开了。

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古埃及众神谱

在古埃及,农作物的一次丰收与否,就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死。在这样的土地上,人们创造出了复杂的宗教,以预知自己的命运。

古埃及人的宗教反映出原始宗教自然信仰、多神教的特色。他们尊神,天、地、人、物皆是神,众神无所不在,掌管世界万物,以及家庭、生产等生活相关事。

新石器时期的埃及人,把周围的一切都奉为神灵,笃信天地之间充满精灵,从太阳、月亮、星辰、天空到大地、空气、海洋无不为神,它们寄托于人间,或动植物上,或奇形怪状的物体上。被选为寄主的可以是驯服有益的兽类,如母牛、公羊、猫、狗;或是凶残的动物如河马、鳄鱼、眼镜蛇和鹰隼。

诸神分别在大自然或者人类世界的领域里各司其职,法老代表着凡间与仙界的神圣渠道。他们有的与王权紧密结合,如荷鲁斯(Horus)既是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有的则是自然力量的一部分,如洪水之神“哈皮”是富庶的象征;瀑布之神“克那姆”,是一头公羊,是洪水进入埃及之处的守护神。以至于抽象的动作与现象也有神,如歌舞愉悦之神哈特胡尔、狩猎之神尼特、创造之神哈努姆、宇宙秩序的正义女神玛阿特(Maat)。

绵延近几千年的法老时代,大多是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法老就是统治平民百姓的神,也是众神的最高祭司。法老自命为“神”或“神之子”,因神而尊,则可号令天下,神因与法老同体或为法老之父而备受臣民尊崇,进而晋级为主神。

在埃及30个法老王朝中,大多时期里太阳神 - “拉”(Ra)是主神。在古埃及人眼里,太阳不仅带来光与热,更是生命之源。太阳神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巨大的金屎壳郎 - “圣甲虫”,它推着浑圆的太阳东起西落。另一种形象是成年男子 - 阿图姆,或头顶太阳,象征落日;还有鹰的形象和鹰头人身的形象。

在埃及神谱中,拉为九柱神之首,可以自我复制,创造了空气之神“苏” (Shu,头饰为羽毛),还创造了雨水女神泰芙努特(Tefnut,狮头人身)。泰芙努特与其兄苏结合,生下大地之神贾布(身体呈现象征生机的绿色)和天空之神努特(以身体将天穹从地面撑了上去),后两者再结合生下冥王(阴间之神)奥西利斯(Osiris)、智慧女神伊西丝(Isis)、黑暗邪恶之神塞特(Set,豺头人身)和死亡女神纳芙蒂丝(头戴裹尸布)。

传说奥西利斯当上埃及法老,圣明贤达,深受臣民爱戴,却招来弟弟塞特的嫉妒,欲取而代之,遂设计将哥哥骗入金柜,投进尼罗河。奥的两个妹妹(皆为其妻)四处寻觅,终于在腓尼基找回奥的遗体。

塞恼羞成怒,将奥尸体肢解14块,投入上、下尼罗河。伊西丝心有不甘,在妹妹陪伴下终于找到尸块,并拼成原身,煽动鸟神之翅送入精气,使奥复活。随后飞到奥身上,采撷其精受孕,生下鹰头人身的荷鲁斯。

荷鲁斯代表上天,一目为日,另一目为月,展翅可触天边。他击败其叔父塞特,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古埃及人相信法老都是荷鲁斯的后裔。奥逐被众神拥戴为冥神,成为主宰地狱与复活之神,系与尼罗河最密切的主神,其死亡与复生关系到大地是否丰收。

Louis Loo's photo.

古埃及人的宗教观是经过长久时间发展而成,在埃及统一之前,各地有各自崇拜的神祗。众多埃及神起初并不出名,缘于他们是某个部落的部落神。一旦这个部落有人当上大祭司或法老,神以人贵,很可能就上升为埃及举国之神。例如获得政权的第11王朝,将本地的阿蒙神 - 代表潜能、神力,作为重新统一国家的主神,专为阿蒙神修建卡尔纳克神庙。到第18王朝,更将阿蒙与其他大神嫁接起来,如“阿蒙瑞”。

古王国法老可成为“众神之王”,最大金字塔塔主胡夫则如是。到新王国时代政教开始分离,法老降格为“太阳神之子”,需要通过祭司与神沟通,导致神权开始压倒王权。但古埃及人大部分的时间,法老君权神授,都是掌握最高权力,包括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法老底下是拥有特权的祭司与贵族,接着是以农、工、商组成的平民阶级,宛若金字塔般的社会结构,法老则位于金字塔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老阿门霍泰卜四世迁都改教,以一神“阿顿”取代阿蒙和多神,阿顿的形象就是太阳射下无数光线,其末端皆为人手,赐万物以生命与安康。他本人自命为“阿赫那顿”,即阿顿神的监护人,宗教改革即是为了抑制祭司们权力的高涨。

埃及神庙、方尖碑和人物、动物石雕多如牛毛,这因为历代法老和信众,坚信为神修庙、树碑、立像,就可以成为神的同伴,活在世上得幸福,死去阴间进天堂。

古埃及神庙的功能不同于当今的庙宇、教堂、清真寺,那是法老和祭司专用的圣所,是神的驻地,彻彻底底的禁地。如今平民百姓尽可遍览任何神庙,昔日禁地已是物是人非。

数千年来,埃及的诸神享受着人们的膜拜,直到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他们的影响力才渐渐变弱。


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

埃及简介

埃及全名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面积为100.2方平方公里,但近9成是沙漠。西面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Red Sea)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虽然在地理上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其版图中的小部分位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就属于西南亚地区,而半岛上有埃及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公尺)大部分的国土仍处于东北非地区。

首都开罗,国旗启用于1984年10月4日,上面的红色代表革命和鲜血,白色代表光明的未来,黑色则代表埃及受外国压抑的长久历史。国旗中央的国徽被称为“萨拉丁之鹰”,鹰爪下方有用阿拉伯文写的埃及全国名。国歌为《祖国、祖国、祖国》。

埃及人口约7682万,主要为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是东北非人口最多的国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国内有大约8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余16%的人信仰基督教。它和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同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国名的由来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直接来自古希腊人对埃及的称谓,另一种认为它源自埃及人自己的叫法。

先看首个说法,指希腊人受埃及古都孟菲斯人影响,而当地人信仰创造万物的普塔神,便把当地称为“普塔神之地”(Aigyptos),还最早出现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后又从希腊语转化成拉丁语,进而派生出今天的“Egypt”和汉语的埃及。

根据第二个说法,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河谷和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肥沃黑色土地,称为”凯麦特“(kemet),生活在古埃及周边的西亚和中东的各民族如亚述人、犹太人、腓尼基人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等,都把埃及称为“米斯尔”(Misr),意思是“辽阔的国家”。中国宋代以后的史书上,就据此把埃及译成“勿斯里”、“密昔尔”、“迷思尔”、“密思儿”等。


地理环境

自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而在海路上,可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连接地中海及印度洋。

埃及全境由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Nile River)贯穿南北,河中有著名的六大瀑布,由阿斯旺高坝围成的纳赛尔水库,则是非洲著名的人工湖。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 — 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带,虽只占埃及全国总面积的4%,但却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



尼罗河中下游流经埃及的富沃地区

埃及境内多沙漠,一般来说,沙漠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更遑论发展农业。然而埃及不但未因此缺乏粮食,反而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孤立而完整的古文明,一切都要归功于尼罗河的灌溉。沙漠地形不仅形成一道军事上天然屏障,也为埃及带来丰富的天然资源,像是金、铜、石灰岩、花岗岩、石油与天然气等。这些物产得以让埃及与邻国进行贸易往来,也为埃及带来繁荣富庶的生活。


古埃及分为上、下埃及两大区域,以孟斐斯(Memphis)为界,以南的尼罗河谷地是上埃及(Upper Egypt),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至地中海岸则为下埃及(Lower Egypt),这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国土南部称为上面、北部称为下面的国家。目前,埃及分为27个省,其中包括5个城市省、上埃及8省、下埃及9省、沙漠地区5个边疆省。

埃及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1月的平均气温12℃,7月为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另外,每年4-5月,埃及境内还有“五旬风”吹拂。
 

埃及经济主要依赖农业(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石油出口、旅游业及劳务出口。它不仅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通往北非和东非的门户。埃及的通用货币是埃及镑(EGP),以1、5、10、20、50、100埃及镑。信用卡在埃及的很多旅馆、商店、餐馆内都可以使用。

新加坡所在时区是东八区,埃及开罗则在东二区,两者相差6个小时,比新加坡晚6个小时。另外,埃及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四,至9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会实施夏令时,此时它比新加坡晚5个小时。

2013年7月4日凌晨,埃及军方罢黜上任仅一年的首位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成立临时政府和元首,并公布旨在协助埃及回归民主的政治过度“路线图”。這是埃及军方兩年半前,推翻当时的总統胡斯尼. 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以來,再度出手推翻政府。

漂在油气上的国家 - 卡塔尔

卡塔尔(Qatar)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阿拉伯国家,位于阿拉伯湾西海岸的中部,是由沙特阿拉伯向北延伸的一个半岛国家,周围有几个岛屿,三面临海,绝大部分领土均受波斯湾所围绕,仅南部和沙特阿拉伯接壤,疆域从南到北全长160公里,自东向西宽80公里,包括诸岛在内总面积11532.5平方公里。

卡塔尔的地理位置
卡塔尔的地理位置

卡塔尔的地理位置,可以打个比喻:如果问卡塔尔人他家在哪里,他会指指自己鞋带打结的地方。因为阿拉伯半岛像一只向着右边的靴子,隔开红海和波斯湾,靴子系着鞋带翘起来的地方,大概就是卡塔尔的位置。

国旗左白右栗两色,白色象征和平,栗色代表卡塔尔经历战争所流的血。9个白色的锯齿代表卡塔尔是阿拉伯海湾跟英国签署保护协约的第九个国家。国歌《和平的赞歌》只有旋律,没有具体歌名和歌词。

由于国土大半为沙漠和荒石荒原,雨水非常少。由于三面环海,所以湿度很大,夏季(4月至9月)半年炎热,最高气温可达50℃以上,冬半年(10月至3月)凉爽干燥,最低气温在7℃,属于亚热带沙漠性气候。

卡塔尔是个君主立宪制回教酋长国,目前卡塔尔人口大约在172万(2011年),是个伊斯兰教国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也通英语。外籍人约占人口总数的84%,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国家。约80%的人口集中居住在首都多哈,其余的城镇居民不多,尤其是到了夏季,白天走在街上好像没有人居住的城镇一样宁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通用。

历史背景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就已经有人居住在该半岛上,据说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和《圣经.旧约》所说的迦南人(Canaanities)就是卡塔儿的原住民。地理学者普特赖米在他绘的古地图中,记载了卡塔拉(Qatara)的地名,也就是现在叫作祖巴拉(Zubarah)的地方。卡塔拉是希腊化时代波斯湾地区非常重要的港口,十分繁荣。

7世纪时,伊斯兰教传遍整个阿拉伯世界,卡塔尔及其周边都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8-15世纪时,阿拉伯半岛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活跃一时。16世纪,葡萄牙跟英国一直围绕印度和波斯湾海岸的贸易航路权利而斗争,使卡塔尔成为战略要地。18世纪60年代,成立了如今的君主立宪制酋长国,1872年时被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占领。在那之后,曾经是游牧民的阿勒萨尼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

1876年,阿勒萨尼家族为了和哈利法家族(现在的巴林首长家族)对抗,与英国缔结了协约,1916年开始被英国支配。英军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后,卡塔尔没有加入海湾联合酋长国,1971年作为单独国家独立。1999年,卡塔尔不断地向民主化推进,1999年3月,给予女性选举权、候补权,之后,卡塔尔进行了改革后初次的直接选举。

经济状况

卡塔尔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是全世界主权独立国家税收最少的国家之一,另一个是邻国巴林。政府主要收入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三(14%以上),卡塔尔因此被称为“漂在油气上的国家”,有钱的卡塔尔人消费的大多从欧美等西方国家进口高档商品。

在首都多哈,很少见穿着白色衣服的阿拉伯人,路人多是从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菲律宾到那里干活的外劳。除了凉快的傍晚,炎热的白天里,大部分卡塔尔人应该是留连在冷气的住宅、商场或是车内。

事实上,近年卡塔尔在旅游事业上投入了非常大的力量,多哈市有许多高级酒店和购物中心相继开业。货币单位是纸币卡塔尔.里亚尔(Qatair Rial-QR500, QR100, QR50, QR10, QR5, QR1)和硬币迪拉姆(Dirhams-50 AED, 25 AED),和新加坡的时差是5小时,凡入境的新加坡公民均须办理签证,可在抵达机场后办理14天落地签证。

风俗习惯

在阿拉伯各国中,卡塔尔的伊斯兰教戎律十分严格,暴露的服装不管男女,最好尽量避免。女性最好不要露出皮肤,即使是穿裤子和上衣,也不要扎在裤子内,尽量不要显出体态。如果乘出租车,女性要坐在后座上。如果对不认识的男性微笑,会给人带来误会。

另外,不管男女盘脚坐时,如果让人看到鞋底是对当地人大不敬。当然猪肉和带酒精的东西,更是绝对禁止的。该地除了酒店和外国人专用的俱乐部以外是不允许喝酒,夜生活也非常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