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非洲游记埃及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非洲游记埃及篇”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历尽沧桑的文明古国-埃及


埃及尼罗河流域哺育人类的历史长达数万年。公元前4000年,早期的埃及人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独特的文明在尼罗河流域诞生,它的艺术和建筑都有鲜明的特色。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还依赖泥板进行简单交流的时候,早期的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纸莎草造纸术和极其复杂的书写系统,可以详细记载自己的生活。

古代埃及复杂的编年史,记载着大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公共土木工程和伟大人物。现在,尽管考古学家对埃及某个特定王朝的具体年代仍旧争论不休,但是他们一致同意埃及的历史,可以被划分成几个非常鲜明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具体的名称。先王国时期之后是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后三个王国时期中间都有中间期。再往后就是后期王朝和外族统治时代,直到公元前1世纪,埃及被罗马帝国吞并,然后是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直到独立为止。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5000 年-公元前3170年)

古埃及人定居尼罗河沿岸,形成许多独立部落,各部落之间经历长期的争战和吞并,逐渐形成南北两大王国-上埃及与下埃及。根据传说,上下埃及经常发生战争。下埃及因属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形,联络不便,导致各地区独立发展,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整体国力不如上埃及强大。

公元前3170年,上埃及国王孟尼斯(Menes)发动战争,击败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并将首都定于孟斐斯。孟尼斯的王冠结合红白双色,象征他是统一上下埃及之王。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170年-公元前2040年

统一后的埃及,政治趋于稳定,文化和经济也有全面性的发展。王国统治者以神的代理人自居,施行专制统治,以强大的王权建设大型金字塔,此为埃及的古王国时期。此时是埃及王国最富裕的时代,金字塔在此时期逐渐成形也最为盛行,因此又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王国之后是重视经济建设的中王国时代,在学术、文学与艺术上也有高度发展,创立了象形文字,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和诗歌传颂于世,如《能言善道农夫的故事》和《遭难水手的故事》。

由于北临辽阔的地中海,西是利比亚沙漠,东面则有红海与阿拉伯沙漠遥望,南面有湍急的大瀑布阻隔,仅有东北与西奈半岛相连接,在腓尼基人、希腊人等海洋民族兴起起是军事防守要地。地形的孤立性让埃及文明有相对稳定独立的发展,无形中降低他国入侵的可能性,使埃及人在安定的生活塑造出稳定乐观的个性。

埃及的封闭地形,也为埃及产生文化上的缓冲和过滤作用,使埃及能以渐进的方式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因为没有军事上的威胁,不需建筑大型堡垒抵御外敌,使埃及人能以更多的心力去思考生死、来生之间的关联,使精神文明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并创造出金字塔、庙宇和雕像等建筑上的重大成就。

公元前2140年-公元前2040年期间,上下埃及又再分裂,上埃及的底比斯崛起,卡纳克神庙就是在公元前2134年开始修建。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640年

第11王朝的底比斯统治者曼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重新统一了埃及,他的继任者开始领土扩张,往南扩展到了努比亚地区。与此同时,底比斯当地神阿蒙跟拉渐渐结合为一体,从而成为全国的主神。

中王国末期埃及国势逐渐衰落,埃及遭遇第一次外族入侵与统治。希克索斯(Hyksos)从叙利亚和约旦东部对下埃及发起侵略,他们的攻势凌厉,将王国重新一分为二,从而开始了第二中间期时期。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40年-公元前1070年

百多年后,埃及人重新夺回政权,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将希克索斯人赶出下埃及,并建立了第18王朝,统一埃及,建都底比斯。第18王朝历代法老们对内建立中央集权,对外扩张版图至西亚,建立强大的军事帝国,是为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又称为“帝国时代”。自从阿孟霍普特一世(Amenhotep I)被埋葬在帝王谷后,那里成为法老们择定的墓地。

新王国中、晚期,埃及内部腐败和动乱问题加剧,加上外患入侵,国势因此一蹶不振。公元前1356年-公元前1339年,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决定离开底比斯,和他的妻子纳菲尔提蒂(Nefertiti)一道,在北部建立新的首都:埃赫塔吞(Akhetaten,现在的阿玛纳)。他要人们信奉“唯一的真神阿顿(Aten)”,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阿肯那顿”(取悦阿顿的人)。

这个突变引起了混乱,埃及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影响力,直到阿肯那顿的儿子图坦卡门,重新开始让人们信奉阿蒙-拉神和底比斯诸神为止,这场混乱终于结束。但图坦卡门在位不久即去世,由于没有继承人,导致了第18王朝的灭亡。当时身为将军的拉美西斯一世,建立了第19王朝。

第19王朝也出现名君,塞提一世在位时,收复了阿肯那顿统治期间丧失的领土。拉美西斯二世长达60年的统治期间,给新王国时期画上了伟大的句点,完成了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并下令开建阿布辛贝神庙。之后,皇权开始旁落,祭师们的权力越来越大。

后期王朝(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332年

这个时期,利比亚和周围海洋民族如腓尼基人、希腊人不断攻击埃及,使埃及统治区域缩小。接着国内又发生罢工、盗墓等问题,导致王权衰落,相较之下,大祭司的势力却因搜刮大量财富和土地而逐渐膨胀,内政腐败和分裂加速王国的衰弱,三角洲地区在大祭司统治下,在利比亚的势力渗入下,已成半独立状态,南方苏丹的库什王国(Kush)也逐渐北移至努比亚地区,使古埃及进入混乱的第三中间期。

埃及王朝末年,经常受到亚述攻击,虽然第26王朝因亚述势力的衰微而重获独立,并短暂出现复兴的局面,然而这已经是埃及王朝所展现的最后辉煌,此后埃及再度面对巴比伦人和波斯帝国的进攻,便已无法回复过去的荣光,甚至沦为波斯的属地,自此埃及再也无法恢复以往的独立状态。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0年

波斯帝国之后,埃及又历经亚历山大的征服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进入希腊化时代,绵延两千五百年的埃及文明从此逐渐被取代。自此,底比斯终于失势,让位给地中海的新城市亚历山大里亚,也是当时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之都。

托勒密王朝发展至晚期,政局不稳,最著名的埃及妖后克利欧佩特拉七世,给托勒密王朝画下终点。她曾一度用美色获得罗马的协助稳定政局,先与罗马政权的凯撒政治结盟,再与安东尼缔结军事同盟,与凯撒养子屋大维对抗却不敌,结束了埃及的希腊化时代。

罗马-拜占庭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642年

这时期,埃及成为罗马帝国的直辖行省,成为罗马皇帝的私领。担任帝国粮仓的大后方,亚历山大利亚失去文化之都,但以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经贸重镇,仅次于罗马的位置。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埃及受到东罗马的拜占庭王朝统治。

阿拉伯帝国时期(642年-1517年)

这时埃及变成了最有影响力的伊斯兰国家,特别是从9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强大的法蒂玛王朝的统治时期。他们定都凯旋(Al Qahira)之都,西方人称之为开罗。随后两个世纪里,开罗成了伊斯兰世界无与伦比的文化中心和学习中心。

1169年,法蒂玛王朝被萨拉丁摧毁。萨拉丁在圣地耶路撒冷大败十字军后,还建立了阿尤布王朝(Ayyubids),并建造了萨拉丁城堡保卫开罗。随后土耳其奴隶卫兵马穆鲁克篡夺,建立马穆鲁克王朝(1251年-1517年)。

奥斯曼帝国时期(1517年-1914年)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推翻了马穆鲁克王朝,把埃及交给当地总裁管辖。1798年,法国拿破仑侵入埃及,掀起欧洲的埃及学热。奥斯曼帝国马上派支军队反攻,在穆罕默德. 阿里指挥下入主埃及,后者担任世袭总督,开罗也在他手上扩大城市面积。

1869年,苏伊士运河在伊斯梅尔总督监督下开挖,却深陷债务危机,让英国乘机控制埃及的政经大权,直到奥斯曼在参与一战,埃及才被英国占据。

君主立宪时期(1914年-1952年)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被瓦解,埃及宣布独立,但政经权力仍然控制在英国手中。20世纪20年代,埃及国民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终于获得多数席位,从而变成之后数十年的主要政治势力,并与埃及军方结盟。

二战时,北非成了重要战场,德军逼近开罗,但1942年,同盟军在埃及的阿拉曼(Al' Alamean)拦住,埃及的控制权依然在英国手中。二战结束后,由于以阿战争爆发,埃及被新成立的以色列打败,也使埃及在1952年推翻君主制,在贾迈勒. 阿卜杜. 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总统领导下,宣布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把英、法势力赶出埃及。

共和国时期(1952年至今)

纳赛尔统治埃及17年,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开始现代化建设,阿斯旺大坝就是当时的重要建筑工程。1970年,纳赛尔逝世,由安华. 萨达特(Anwar Sadat)继任,以埃再度交战,西奈也被以色列战争。战后迫使萨达特改用外交手段,1979年跟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让以色列归还西奈,却在1981年给国内反犹军人暗杀身亡。

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三任总统,都是军人出身,虽然他们担任总统后,都改为文职身份,而且埃及军队也不直接控制政权,但历届总统都依赖军队提供稳定、权利和控制,他们也同时满足军队的利益和高级军官的特权。

2011年年初,“阿拉伯之春”的反政府暴力迫使穆巴拉克下台,军方还政于民。有原教旨主义倾向的穆兄会领导人穆尔西上台,试图向神权政治迈进,调整军方高层人事、重启被军方解散的议会、强化总统权力等等,导致国防部长塞西(el-Sisi)成功“逼宫”,埃及又回到军人政治的局面。2014年5月份,塞西将军当选埃及总统至今。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英美习惯法的源头 -古埃及法

从埃及古王国时代的庞大金字塔,可以看出当时统治阶层惊人的动员能力与政治体制,使其能长期有效的指挥国家机器,自有一套统治群众的法律制度与体系存在。

当欧洲人还处于蛮荒时代,部落习惯法早已在非洲广为流传。这些非洲部落多没文字,其习惯法靠“口耳”相传,共同特征如土地公有、强调集体观念,对外共享权利、承担义务,诸法合一,民刑不分。刑罚的目的不只是惩罚犯人,主要为补偿受害者,将犯人破坏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回复到之前的状态;遇到纠纷,主张以和解方式解决,强调万事以和为贵。他们崇拜祖先和神灵,遇到难断案件的情况,往往采取神灵裁判。

埃及法最初沿用上述不成文的习惯法,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习惯口述法逐渐转变为成文法。古埃及的第一位成文立法者就是定都孟菲斯的法老美尼斯,后来由于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相继入侵与统治,古埃及法的独立发展自公元前6世纪起就中断。

古埃及法不仅具有古代法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神权法和法老式的专制色彩。可惜古埃及时代的法律,多以莎纸草为载体,不易耐久保留。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考古资料、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述,一窥其法系的轮廓与内容。从考古发现的铭文和纸草书中,辨认出诸如法老的敕令、判决记录、契约、遗嘱、继承、账目等法律文献(约公元前2500年),当时的民事和刑事诉讼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者狄奥多罗斯(Diodarus Siculus),在《历史丛书》的首卷埃及篇的记载,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立法者。当时的法律已经涉及阶级关系、政治制度、民法、刑法等基本内容。法律规定,违反宗教祭祀规则,捕杀祭天的禽兽,不遵守“天书”设定的医疗章程(类似现代的专业道德准则)等,都是犯了重大的刑事责任。到了新王国时代,为了以法律形式确认奴隶制统治秩序,拉美西斯二世颁布军规和以出身、职业及特权作为区别依据的“种姓制法律”。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 - 2055年)的法官尼法.玛阿特(Nefer-maat)的石灰岩石碑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181 - 2055年)的法官尼法.玛阿特(Nefer-maat)的石灰岩石碑

早期埃及,还保留不少母系社会残余,妇女是“家庭的统治者”,在法律上同男子一样享有全权,婚姻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直到第五王朝,夫权伸张,纳妾才不违法。至于婚约,妇女以自己名义与男方订立婚约,女方有权保留自己的财产,丈夫有义务提供妻子生活所需。离婚完全自由,但须通过司法判决宣告。妻子离婚后,通常会得到一笔高额补偿金,所有婚生子女保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

古埃及妇女石像(收藏在维也纳博物馆)
古埃及妇女石像(收藏在维也纳博物馆)

子女也享有充分的独立权,可自由支配个人财产,他们不论男女长幼,一律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点与古代中国和北欧的“嫡长子继承权”迥然不同。当时,遗嘱继承法已经在埃及出现:规定在保障法定继承前提下,可将部分财产适用于遗嘱继承。无论那种继承方式均得依法进行,并通过官署登记备案,这些分配和程序原则,都为后世西方律法吸收和采纳。

随着古埃及城市经济的繁荣,出现多种契约形式,广泛应用于土地买卖、借贷、租赁、合伙等经济活动,其中最流行的是借贷契约,而且主要是关于金钱和谷物。至于土地买卖契约,更须遵循严格的程序:付清钱款、卖方保证不得有第三者的土地索取权、买主开始占有土地。这三道手续须在法院办理,并在土地登记簿上完成过户手续,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自买方实际占有土地开始生效。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埃及颁布《博克贺利斯(Bocchoris)法典》,整部法典共分8部40卷。在这之前,古埃及曾长期规定,当事人签订债务契约,必须在祭司和官吏面前庄严宣誓,可以以本人或亲属的人身、木乃伊作为抵押和担保。这个形式直到这部法典出世,才废除债务奴役制,签约时也不必通过宗教仪式。除此之外,法典还限定利率,禁止债权人擅自夺取债务人财产,特别是耕畜和农具等生产用具,但法老和祭师不受限于法典。

除了法老颁布的法律外,宰相和其他高级行政官员发布的政令,也同样在法律上生效,使司法权不为祭司垄断。埃及也开始建立比较系统化的法院体系,在中央法院下分设6大地区法院,由法老委任大法官领导。这些法官既兼任地方行政官员,同时还是高级僧侣,但法老拥有最高司法权,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制。司法诉讼程序较完备,庭审一般采用对抗制,原告有责任向法院提出起诉理由,如果法庭认可原告论点,就传讯被告到庭受审。

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法老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的玄武岩雕像
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法老阿门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的玄武岩雕像

法庭案件一般经过审理、答辩、辩论、举证等法定程序,原告可在诉状中,就犯罪人应处刑罚及赔偿数额等问题表明意见。法官宣判时,不必说明理由,只要将挂在自己颈上的真理牌,向某当事人的额头一贴,即表示此人胜诉。司法证据主要有:证人证言、宣誓、勘验结果和拷讯所获供词。

刑罚种类繁多,有死刑和残害肢体刑(内容有割手、割鼻、割舌、割耳、割生殖器等)的特点,此外还有劳役、监禁及凌辱刑(例如把犯罪人绑在行刑架上游街示众)。血亲复仇已被明文禁止,尚无赎罪金的形式。刑事罪中最严重是国事罪,不仅处死后将其尸体抛入河中,而且还实行株连。对欺诈、盗窃、伪造印章和货币、私制度量衡的犯罪,处以损害肢体的肉体刑。对违反誓言、杀人、诬告,处以死刑。对杀父的忤逆罪犯,处以凌迟或火刑。

《博克贺利斯法典》被后世誉为古埃及最重要的法律典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提到,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执政官梭伦(Solon)进行法律改革时,曾考察参照古埃及的法律制度,很多内容取自这部法典。以至他在其著作《历史》第二卷中,对古埃及文明给予高度评价: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多到令人惊异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古埃及法系虽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但作为人类最早的法律文明体系之一,仍然在世界法律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从希腊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学说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仍可看出其对希腊法律的影响。如果详细比较内容,会发现它与古希腊、希伯来、罗马,在有关财产、经济、婚姻、继承等方面的规定,都有惊人的一致性。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雅典考古历史博物馆)
法院书记官的造型(收藏于雅典考古历史博物馆)

埃及的海洋法系,与其他古文明的大陆法系相比较,为何会有诸多的不同呢?

其实,人类社会结构刚开始时,全都必然建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不同的是,传统东方的血缘联结作用不断巩固,甚至影响至今,而在西方早在古埃及时代就被打破。两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兼法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 ),在《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一书中,解释不同法律文化制度形成因素时,就提到:“气候和地形决定各自的命运”。

无论是古巴比伦、印度还是中国,天然都具备大一统的思想,最终为打破血缘封闭,形成至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的政体,迅速控制土地资源,有效的实现对平民的控制,使其紧紧依附于土地,进而借助法律确认这种等级依附关系,以巩固利益分配格局和政权体系。

相对比之下,古埃及、希腊、罗马帝国,大多山川相隔、边临大海,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的展开,迫使居民积极对外贸易和征伐四方,使私权成为可能,逐渐打破血缘依附关系,适应和尊重商品贸易的法权要求。地理因素的自然选择,诱导海洋和大陆这两大法律体系的形成。

2015年6月29日星期一

古埃及众神谱

在古埃及,农作物的一次丰收与否,就可以决定人们的生死。在这样的土地上,人们创造出了复杂的宗教,以预知自己的命运。

古埃及人的宗教反映出原始宗教自然信仰、多神教的特色。他们尊神,天、地、人、物皆是神,众神无所不在,掌管世界万物,以及家庭、生产等生活相关事。

新石器时期的埃及人,把周围的一切都奉为神灵,笃信天地之间充满精灵,从太阳、月亮、星辰、天空到大地、空气、海洋无不为神,它们寄托于人间,或动植物上,或奇形怪状的物体上。被选为寄主的可以是驯服有益的兽类,如母牛、公羊、猫、狗;或是凶残的动物如河马、鳄鱼、眼镜蛇和鹰隼。

诸神分别在大自然或者人类世界的领域里各司其职,法老代表着凡间与仙界的神圣渠道。他们有的与王权紧密结合,如荷鲁斯(Horus)既是法老的守护神,也是王权的象征。有的则是自然力量的一部分,如洪水之神“哈皮”是富庶的象征;瀑布之神“克那姆”,是一头公羊,是洪水进入埃及之处的守护神。以至于抽象的动作与现象也有神,如歌舞愉悦之神哈特胡尔、狩猎之神尼特、创造之神哈努姆、宇宙秩序的正义女神玛阿特(Maat)。

绵延近几千年的法老时代,大多是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法老就是统治平民百姓的神,也是众神的最高祭司。法老自命为“神”或“神之子”,因神而尊,则可号令天下,神因与法老同体或为法老之父而备受臣民尊崇,进而晋级为主神。

在埃及30个法老王朝中,大多时期里太阳神 - “拉”(Ra)是主神。在古埃及人眼里,太阳不仅带来光与热,更是生命之源。太阳神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巨大的金屎壳郎 - “圣甲虫”,它推着浑圆的太阳东起西落。另一种形象是成年男子 - 阿图姆,或头顶太阳,象征落日;还有鹰的形象和鹰头人身的形象。

在埃及神谱中,拉为九柱神之首,可以自我复制,创造了空气之神“苏” (Shu,头饰为羽毛),还创造了雨水女神泰芙努特(Tefnut,狮头人身)。泰芙努特与其兄苏结合,生下大地之神贾布(身体呈现象征生机的绿色)和天空之神努特(以身体将天穹从地面撑了上去),后两者再结合生下冥王(阴间之神)奥西利斯(Osiris)、智慧女神伊西丝(Isis)、黑暗邪恶之神塞特(Set,豺头人身)和死亡女神纳芙蒂丝(头戴裹尸布)。

传说奥西利斯当上埃及法老,圣明贤达,深受臣民爱戴,却招来弟弟塞特的嫉妒,欲取而代之,遂设计将哥哥骗入金柜,投进尼罗河。奥的两个妹妹(皆为其妻)四处寻觅,终于在腓尼基找回奥的遗体。

塞恼羞成怒,将奥尸体肢解14块,投入上、下尼罗河。伊西丝心有不甘,在妹妹陪伴下终于找到尸块,并拼成原身,煽动鸟神之翅送入精气,使奥复活。随后飞到奥身上,采撷其精受孕,生下鹰头人身的荷鲁斯。

荷鲁斯代表上天,一目为日,另一目为月,展翅可触天边。他击败其叔父塞特,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古埃及人相信法老都是荷鲁斯的后裔。奥逐被众神拥戴为冥神,成为主宰地狱与复活之神,系与尼罗河最密切的主神,其死亡与复生关系到大地是否丰收。

Louis Loo's photo.

古埃及人的宗教观是经过长久时间发展而成,在埃及统一之前,各地有各自崇拜的神祗。众多埃及神起初并不出名,缘于他们是某个部落的部落神。一旦这个部落有人当上大祭司或法老,神以人贵,很可能就上升为埃及举国之神。例如获得政权的第11王朝,将本地的阿蒙神 - 代表潜能、神力,作为重新统一国家的主神,专为阿蒙神修建卡尔纳克神庙。到第18王朝,更将阿蒙与其他大神嫁接起来,如“阿蒙瑞”。

古王国法老可成为“众神之王”,最大金字塔塔主胡夫则如是。到新王国时代政教开始分离,法老降格为“太阳神之子”,需要通过祭司与神沟通,导致神权开始压倒王权。但古埃及人大部分的时间,法老君权神授,都是掌握最高权力,包括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法老底下是拥有特权的祭司与贵族,接着是以农、工、商组成的平民阶级,宛若金字塔般的社会结构,法老则位于金字塔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老阿门霍泰卜四世迁都改教,以一神“阿顿”取代阿蒙和多神,阿顿的形象就是太阳射下无数光线,其末端皆为人手,赐万物以生命与安康。他本人自命为“阿赫那顿”,即阿顿神的监护人,宗教改革即是为了抑制祭司们权力的高涨。

埃及神庙、方尖碑和人物、动物石雕多如牛毛,这因为历代法老和信众,坚信为神修庙、树碑、立像,就可以成为神的同伴,活在世上得幸福,死去阴间进天堂。

古埃及神庙的功能不同于当今的庙宇、教堂、清真寺,那是法老和祭司专用的圣所,是神的驻地,彻彻底底的禁地。如今平民百姓尽可遍览任何神庙,昔日禁地已是物是人非。

数千年来,埃及的诸神享受着人们的膜拜,直到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埃及,他们的影响力才渐渐变弱。


2015年6月22日星期一

埃及简介

埃及全名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面积为100.2方平方公里,但近9成是沙漠。西面与利比亚为邻,南与苏丹交界,东临红海(Red Sea)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临地中海。虽然在地理上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其版图中的小部分位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就属于西南亚地区,而半岛上有埃及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公尺)大部分的国土仍处于东北非地区。

首都开罗,国旗启用于1984年10月4日,上面的红色代表革命和鲜血,白色代表光明的未来,黑色则代表埃及受外国压抑的长久历史。国旗中央的国徽被称为“萨拉丁之鹰”,鹰爪下方有用阿拉伯文写的埃及全国名。国歌为《祖国、祖国、祖国》。

埃及人口约7682万,主要为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是东北非人口最多的国家,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国内有大约8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余16%的人信仰基督教。它和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同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国名的由来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直接来自古希腊人对埃及的称谓,另一种认为它源自埃及人自己的叫法。

先看首个说法,指希腊人受埃及古都孟菲斯人影响,而当地人信仰创造万物的普塔神,便把当地称为“普塔神之地”(Aigyptos),还最早出现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后又从希腊语转化成拉丁语,进而派生出今天的“Egypt”和汉语的埃及。

根据第二个说法,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河谷和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肥沃黑色土地,称为”凯麦特“(kemet),生活在古埃及周边的西亚和中东的各民族如亚述人、犹太人、腓尼基人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等,都把埃及称为“米斯尔”(Misr),意思是“辽阔的国家”。中国宋代以后的史书上,就据此把埃及译成“勿斯里”、“密昔尔”、“迷思尔”、“密思儿”等。


地理环境

自有历史纪录以来,埃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埃及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在陆路上,它连接亚、非两洲;而在海路上,可透过苏伊士运河及红海连接地中海及印度洋。

埃及全境由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Nile River)贯穿南北,河中有著名的六大瀑布,由阿斯旺高坝围成的纳赛尔水库,则是非洲著名的人工湖。尼罗河在埃及境内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 — 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带,虽只占埃及全国总面积的4%,但却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



尼罗河中下游流经埃及的富沃地区

埃及境内多沙漠,一般来说,沙漠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更遑论发展农业。然而埃及不但未因此缺乏粮食,反而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出孤立而完整的古文明,一切都要归功于尼罗河的灌溉。沙漠地形不仅形成一道军事上天然屏障,也为埃及带来丰富的天然资源,像是金、铜、石灰岩、花岗岩、石油与天然气等。这些物产得以让埃及与邻国进行贸易往来,也为埃及带来繁荣富庶的生活。


古埃及分为上、下埃及两大区域,以孟斐斯(Memphis)为界,以南的尼罗河谷地是上埃及(Upper Egypt),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至地中海岸则为下埃及(Lower Egypt),这大概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国土南部称为上面、北部称为下面的国家。目前,埃及分为27个省,其中包括5个城市省、上埃及8省、下埃及9省、沙漠地区5个边疆省。

埃及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1月的平均气温12℃,7月为26℃;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另外,每年4-5月,埃及境内还有“五旬风”吹拂。
 

埃及经济主要依赖农业(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地和出口国)、石油出口、旅游业及劳务出口。它不仅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通往北非和东非的门户。埃及的通用货币是埃及镑(EGP),以1、5、10、20、50、100埃及镑。信用卡在埃及的很多旅馆、商店、餐馆内都可以使用。

新加坡所在时区是东八区,埃及开罗则在东二区,两者相差6个小时,比新加坡晚6个小时。另外,埃及在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四,至9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会实施夏令时,此时它比新加坡晚5个小时。

2013年7月4日凌晨,埃及军方罢黜上任仅一年的首位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成立临时政府和元首,并公布旨在协助埃及回归民主的政治过度“路线图”。這是埃及军方兩年半前,推翻当时的总統胡斯尼. 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以來,再度出手推翻政府。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让人目瞪口呆的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Egyptian Museum)座落在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收藏超过12万件文物,从史前时期至希腊、罗马时期的文物都有,馆藏埃及文物数量称得上是世界之最,又以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习惯称它为“法老博物馆”。

尽管世界各大博物馆都展出埃及文物,都无法与埃及博物馆相媲美,尤其是图坦卡门室和木乃伊室里的旷世珍宝,都是游客绝对不能错过的两个展览室。

埃及博物馆是座古老而豪华的法国式双层石头建筑物,虽然长久未经翻修,置身在混乱市嚣中,并不显得格格不入。馆前庭院种植代表上埃及的莲叶和代表下埃及的纸莎草,还放置数十座雕像供游人拍照留念。

博物馆前庭院

博物馆前庭院

博物馆的建馆史

1854年,“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考古学家奥古斯都. 马里埃特(Auguste Mariette),在尼罗河边建筑博物馆,阻止发掘的国宝流往国外。他甚至向埃及总督施加压力,于1858年同意在卜腊创办一间埃及国家博物馆,这也是中东和非洲地区的首家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曾两次搬迁,1878年因洪水泛滥,许多文物不是损毁就是被盗,直到1902年,现今博物馆盖好,第一批古文物馆藏才移至此。新馆建成时,玛里埃特已去世,博物馆为他修建座铜像,将其尸骨埋葬在铜像下,让他死后和馆藏永不分开。

除了按年代将展览品排列,博物馆缺乏有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文物不是标示不清,就是完全没标示,也没编制收藏目录。直到1996年,地下室有三尊雕像失窃,才促使埃及文物局痛定思痛,加强保安与照明系统,还派遣一群博物馆学者集纂馆藏目录。

由于不能带相机入馆内拍摄,只能在外面找尊狮身人面像合拍
由于不能带相机入馆内拍摄,只能在外面找尊狮身人面像合拍


有鉴于这座博物馆的展室和设施多已过时,馆藏数量完全超出可用空间,埃及政府决定投资5.5亿美元,兴建一座大埃及博物馆(Great Egyptian Museum),选址定于吉萨金字塔群附近。由于施工进度缓慢,再加上政局动荡不安,目前还无法对外开放。

埃及博物馆分两层,展品按年代顺序分别安放在50多个陈列室。楼下以涵盖埃及历史的方式,陈列公元前27世纪前王国时代,到6世纪罗马统治时代的历史文物;第二楼设木乃伊、珠宝、棺木、随葬品、纸草文书等专题陈列室。博物馆仿佛迷宫一样,所有展室里里外外,都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的埃及文物,多得无法逐一品味。


我和当地导游合拍

我和当地导游合拍


进入一楼大陈列室的访客,会先看到古王国时期的石棺,以顺时钟方向参观,会先看到中王国君主的雕像和塔碑,然后是新王国时期的雕像,最后是末期王朝的作品。

木乃伊陈列厅

二楼西南角的56号展室是皇家木乃伊陈列厅(Royal Mummy Hall),里面安放20余具埃及历代法老及其后妃们的木乃伊。若想参观这些珍宝,必须另外再买票。

木乃伊是几千年前经过制作的干尸,英文“木乃伊”(Mummy)一词,源自波斯语“沥青”。因为保存完好的木乃伊,经过古埃及人防腐处理而发黑,欧洲人误以为经过沥青浸泡的结果,故以此名之。过去人们还误把木乃伊当成灵丹妙药被碾碎磨成粉,制成药剂。

虽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会制作不同的木乃伊,包括中国汉代长沙马王堆的“金镂玉衣”在内,都可算是“木乃伊”,但只有古埃及人掌握这种极为复杂的木乃伊制作程序。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300年,就开始尝试制作木乃伊。在完备的防腐术诞生前,走过漫长的摸索之路。直到公元前2600年,他们才发现人体里的内脏,是尸体腐烂的开始,处理尸体时必须先把内脏取出,除了难取出的肾脏和心脏外,都一一取出。为了取出脑浆,还把金属探管伸入脑袋,把脑捣碎,令其从鼻孔流出。

接着,古埃及人把尸身和取出的内脏,包以碳酸纳盐,封干40天后洗干净,涂上各种油膏、香料、树脂,再用亚麻布包裹,并在神宫念咒时,于身体各部位放上护身符。其中,护心甲虫是最重要的护身符,它能阻止死者的心,在接受审判时泄露深埋心底的不可告人秘密。

古埃及人无论生前死后,都有佩戴护身符以抵抗危险、邪恶的习惯,他们相信只要佩戴护身符,就能得到神的庇护,远离灾厄。因此,为了确保死者能够平安到达冥界,埃及人会为死者佩戴葬礼用的护身符。护身符多为彩釉陶器,颜色以象征天空的蓝色和代表植物的绿色为主,这两者都具有“生命”的意涵。此外,拥有特殊外形的护身符也具有特殊的意涵,如圣甲虫和十字形的长生钥即是。

死者不同的内脏,则各自放在名为“卡诺卜罐”(Canopic Jars)里(现收藏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死者不同的内脏,则各自放在名为“卡诺卜罐”(Canopic Jars)里(现收藏于耶路撒冷博物馆)

包裹的尸身会加盖面具,工匠在面具上,绘上理想化了的死者肖像,这样,逃逸到另一个世界的灵魂“卡”(Ka)就能凭着面具,确定自己的主人。因为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要“复活”,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卡”要与身体“巴”(Ba)再度结合为永恒的生命体“巴赫”(Akh)。

基于这个死后灵魂回归肉体的观念,尸体的保存便非常重要,因而产生制作“木乃伊”的习俗。木乃伊就收藏在棺木里,然后准备葬礼行列前往墓地。到了墓地,会有主要的开口仪式用来复生,并唤醒灵魂。其后,献上祭品,以求死者可以得到各种美好纯洁之物。

做法依费用不同还有等级之分,最高级的木乃伊通常是国王和高级官员,会另外处理脑与心脏以外的内脏,次级和一般的木乃伊,则不会特地取出内脏。保存至今的木乃伊,多是以最高级的做法制成。

图坦卡门的宝藏

图坦卡门(Tutankhamun)法老统治埃及虽短暂,但他的宝藏却是所有出土埃及古文物中,最丰富完整的墓葬收藏,称得上是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的陵墓是1922年,由英国考古学家霍华. 卡特(Howard Carter)在帝王谷 (Valley of the Kings) 发现,这个发现曾经震惊世界。此前,埃及几乎所有法老的坟墓,都被盗墓贼掏空。

图坦卡门室陈列有17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木乃伊的“黄金面罩”、“黄金棺材”、“黄金宝座”等,堪与世界上任何一间博物馆最值得夸耀的文物媲美。年轻的图坦卡门在18岁时去世,用三层棺匣装殓王身。两层镀金的大理石内棺内的金棺用纯金制成,雕工细腻,是人类历史上最精致、最伟大的金制品。

图坦卡门的金棺(明信片)
图坦卡门的金棺(明信片)

图坦卡门的死亡面具纯由金属打造,重达11公斤,依照法老生前容貌打造,镶满红宝石,额上还塑有象征上下埃及统治者的兀鹰和眼镜蛇。御座也是金光闪闪,正面两侧各有金狮子头,扶手为蛇首鹰身的雕像,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权。御座的靠背是幅皇室家庭生活的画面:在阳光照耀下,王后含情脉脉地抚摸御座上的法老,二人含情脉脉,和美温馨。

图坦卡门的御座(明信片)
图坦卡门的御座(明信片)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肯·加勒特,曾被埃及博物馆藏珍数量惊吓,他写道:“当你走进博物馆时,你根本就不会知道自己会看到些什么?每天都有不同新东西出现眼前,让你目瞪口呆”。

游览完埃及博物馆,我们驱车开往开罗国际机场(Cairo International Airport)准备回国。机场位于市郊15公里,现有1、2、3号三座航空楼,其中第二、3号航站楼之间有桥梁相连。它是非洲第二繁忙的机场,当然比起老家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就显得古朴落后得多。

开罗国际机场
开罗国际机场


埃及有句阿拉伯谚语:“喝了尼罗河的水,一定还会再来”。虽然我曾在阿斯旺喝了尼罗河水,泻了一整晚的肚子,却不知几时还有机会再到埃及旅行,我的“非洲游记埃及篇”到此结束,除非我和埃及再续前缘。

重生后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

飞碟形状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Bibliotheca Alexandrina),建于2002年,11层楼,面积85405平方公尺,是埃及最大、全球第二大图书馆,其规模可在未来收藏8千万本图书,使其成为“世界看埃及的窗口,埃及看世界的窗口”。现有藏书40万册,包括珍藏本5万册、手抄本1万本、地图5万份。

图书馆把希腊几何形状与古埃及的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把圆柱体建筑设计成倾斜的椭圆形,逐渐向北方地中海方向依次下降,呈现出不规则设计的动感。图书馆不但是当今埃及的文化中心,还举办过多场国际性的表演及展览会。

馆内有间长期展览厅,取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印象”(Impression of Alexandria),利用珍藏的图画、地图和早期的照片,仔细介绍古城和旧图书馆的历史掌故。

亚历山大里亚印象馆收藏的油画

亚历山大里亚印象馆收藏的油画

最古老公立大学的百科全书梦

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两百多年,沿袭亚历山大对文化兼容并蓄的态度,除了入乡随俗信仰埃及宗教,自称法老外,也遵循许多埃及传统习俗和制度。

图书馆入口处,面对亚历山大大学礼堂正门,其前身又称“博学园”, 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所公立大学。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一世为了吸引各地学者到亚历山大里亚定居,下令建立著名的博学园,规模和建制堪与现代大学相比。

该大学的中心是图书馆,除了收藏当世所有的希腊著作,还搜集地中海、近东和印度等地的典籍,使馆藏书卷量高达70万册以上,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医学、天文学、地理、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有史以来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据说当年图书馆藏书,一连烧6个月之久,才能全部烧完,由此可知藏书卷之多了。

老图书馆珍藏的手抄本文献,并不像现代一本本的书籍,而是一卷卷的书卷,所用纸张是埃及特产的“莎草纸”。读这种手抄本书卷时,必须从左向右一边读一边卷,一部书往往长达几百尺或几千尺,所以阅读和保管都不方便。因此,图书馆管理员就把许多文学书卷,分成若干卷保管,开启西洋书籍正式分卷的先河。

2004年5月26日,波兰考古团在亚历山大里亚,掘出13间演讲大厅的遗迹,那是博学园的一部分,每间演讲厅可容纳5千名学生,都具有半圆形的阶梯型学生座椅的布局,前部有较高的座位,专为讲师设计。

据历史记载,博学园的学者以图书馆藏书为中介,对古籍抄本进行比较、核对和注释,以多样汇编技术,提取不同的信息——词语、引文、叙述性资料、天文观察、道路测量等等,编制清单、表册和文库,使信息再传递和改造成新文本。

博学园完工后,吸引许多远道慕名而来的学者和大师坐镇,如文学家卡利马科斯(Callimachus)、史学家忒阿克里托斯 (Theocritu)、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阿基米德(Archimedes)和阿波罗尼乌斯(Apollonius)、医学家希罗费罗斯(Herophilus)和埃拉西斯特拉托(Erasistratus)、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Aritarchus)、地理学之父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等人,可说人才鼎盛之极。

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入口处,竖立有首任馆主德米特里(Demetrius Phalereus)的石雕像,他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得意门生,一生以收集世界上所有书籍为最高目标

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入口处,竖立有首任馆主德米特里(Demetrius Phalereus)的石雕像,他是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得意门生,一生以收集世界上所有书籍为最高目标。

就以前述三位数学家为例,欧几里德用《几何原理》创立圆和直线的几何学体系,为数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直至今日仍被当做教科书使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圆周率和流体静力学;阿波罗尼乌斯完成圆锥曲线的理论(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等概念),为后来的微积分奠定基础。其中尤以“数学之神”阿基米德最具现代精神,把科学思想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被誉为“古代哥白尼” 的阿里斯塔克,可说是希腊化时代最重要的天文学家。他认为地球每天自转一周,还每年绕日公转,测出日、月和地的角距,就可测算太阳和月亮的相对距离。他的学说已跑在时代的前头,因而无法得到共呜,还被人控以渎神罪。

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不仅算出地球两极的直径数值,还画出当时最精确的地图,除绘出经纬线,还划分两个寒带、两个温带和一个热带,还提出从西班牙绕过非洲到印度航线的观点。

如果说雅典学者在哲学上有耀眼的成就,那么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的科学建树更大。由于托勒密王朝把学术成就,视为政治软实力,使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希腊化世界的中心,享有“智慧之都” 的美誉,为欧洲大学体制、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奠下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子大鸣大放的时代。位处山东半岛的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东方世界堪与亚历山大里亚相辉映的学术中心。当时田氏新生政权有待巩固,齐王在稷门附近,建起巍峨的学宫招揽各国贤士。学宫还具有育才和传播知识的功能,被后人称之为“古代大学堂”。



稷下学宫拥有规模宏大的校舍条件,《史记》记载:“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显示学宫建在交通要道上,而且规模宏伟壮观,有众多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学者淳于髡拥有“诸弟子三千人” ,还有学生守则关于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复习到尊师重道,都有严格规定,还有独特的游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由寻师选课,老师可自由招生讲学,师生都享有充分自由,提供百家争鸣、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学园生活。

同时代东西方两大学园都曾名重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却几乎同时从绚烂归于消亡,只留下后世史书和考古的冰冷记录。而今,亚历山大里亚大学与图书馆已在原址重建,稷下学宫还能重现昔日百家争呜的荣光吗?

新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一瞥
新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一瞥


旧图书馆命运坎坷

许多人认为,旧图书馆是在公元前48年,被罗马统帅凯撒(Juliu Caesar)焚烧港口的船只,火势意外蔓延到图书馆。这一说法流传甚广,但史学界质疑者从未消失。无论是不是凯撒,这一年,兴旺约250年的旧图书馆首遭浩劫。根据罗马哲学家森埃卡(Seneca)的记载,大部份书卷被那场大火烧毁,其中包括各国历代王朝的典籍文献,以及古希腊著名学者的手稿原本。

273年,罗马皇帝奥雷利安(Aurelianus)烧毁旧图书馆残存的大部分手稿。390年,城内基督教徒暴乱,再次烧毁旧图书馆分馆。但有人认为仍有些古卷,幸存下来流传到7世纪,直到641年,阿拉伯帝国征服埃及,残存古书卷才被阿拉伯人焚毁。

史学界可能还有其他新的解释,但图书馆同几十万藏书卷不见了,始终是世界文明的损失。有人估计,这事件使西方科学技术至少迟滞几个世纪。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公元前2世纪后,随着托勒密王朝逐步失去海外殖民地,也就失去各领域的人才。即使图书没烧毁,风光也不可能重现。

火凤凰涅磐重生的疑问

亚历山大里亚有许多的永恒记忆,例如:创立这座城市的亚历山大大帝,只留下征服者的名字;世界第七大奇观法洛斯灯塔,早已破碎不堪回首;托勒密王宫今天仍沉睡在地中海底。当年的博学园,只剩演讲大厅的遣址,而让世界高山仰止的亚历山大里亚旧图书馆也已成灰烬。

馆外的亚历山大大帝石雕像,纪念这座城市的创始者
馆外的亚历山大大帝石雕像,纪念这座城市的创始者

新图书馆宛如凤凰涅磐,要重新成为21世纪的“地中海文明中心”,却不禁勾起人类隐隐作痛的文明创口。那么多来自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和古犹太的抄本,就像纸莎草书卷般脆弱,已经被野蛮人和原教旨宗教狂,毁得干干净净,对人类文明的伤害,恐怕比图书馆的象征还要大。

在通讯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找到知识的每个细节,连书籍和报纸等文化载体,都逐渐被电子书和新媒体取而代之。更何况埃及政局动荡不安,各方极端宗教势力蠢蠢欲动,新图书馆还能否像传说中的火凤凰,能在焚毁千百年后再度重生吗?在回程南下开罗的路上,我就带着这个大问号,离开亚历山大里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