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Zambia)因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而得名,面积752614平方公里,人口约1150万。
除了首都卢骚卡(Lusaka)和利文斯敦(Livingstone)市之外,赞比亚算是“真正”的非洲,这种挑战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是撒哈拉南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人口约有一半居住在首都卢萨卡,大多属于班图语系黑人。
赞比亚是个内陆国家,北靠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东北邻坦桑尼亚(Tanzania),东面和马拉维(Malawi)接壤,东南和莫桑比克(Mozambique)相连,南接津巴布韦(Zimbabwe)、博茨瓦纳(Botswana)和纳米比亚(Namibia),西邻是安哥拉(Angola)。
虽然大多教白人的后裔,都已离开这个国家,但偶尔也会看到金发碧眼的当地白种人,多数为农户和商人。亚裔较少,主要是印裔,早已本地化,并骄傲地宣称自己是赞比亚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31种部族语言。
农村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有少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1992年,前总统卡翁达(Kenneth Kaunda)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赞比亚东北部为东非大裂谷区,西南部为卡拉哈里盆地区,形成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地势,介于海拔1000 -1500公尺之间的高原上,东北边境的马芬加山海拔2164公尺,为全国最高点。大部分国土由古老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历经亿万年的风化,形成贫瘠的土壤。
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铜蕴藏量9亿多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誉,目前是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钴是铜的伴生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3%。
全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旱季(5月 - 8月)凉爽干燥,干热季(9月 - 11月)炎热干燥,雨季(12月中旬 - 4月)炎热潮湿。年平均温21°C,全年可穿着夏季服装,但旱季时日夜温差大,须穿着毛衣防感冒。年降水量600-1500公寸,湿度低,比其他非洲国家气温较凉爽。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1270公寸,几乎是南部的两倍。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赞比亚地区就已发现人类的踪迹。最初定居者以捕猎为生的克瓦桑人(Khosisan),直到2千年前,班图人从刚果河流域迁徙至此,才逐步取而代之。16世纪,各个分散族群融合成数个强大的部落和民族,先后建立隆达王国、卡洛洛王国和巴罗兹王国。
18世纪末,欧洲殖民者相继入侵。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沿赞比西河深入非洲内陆,并在1855年发现维多利亚瀑布(Victoria Falls)。他的事迹和手稿,激励其他人前往赞比亚地区,接踵而来的是探险家、传教士、捕猎者和勘探者,他们四处寻找当地蕴藏的宝藏。欧洲殖民者在维多利亚瀑布东北11公里的地方,建立了利文斯敦镇。
1888年,英国狂热殖民者谢西尔.罗德斯,从当地酋长取得开矿权。同年,英国当局建立南北罗德西亚(分别是现在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1899年 - 1900年,罗得斯建立英国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逐渐控制罗德西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1911年,英国将上述两个地区合并统治,以罗得斯之名,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
1924年,北罗德西亚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驻总督管辖。1953年9月3日,英国把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维),强行合并为中非联邦。60年代,非洲民族主义兴起,导致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无独有偶,同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而独立)。
1964年10月24日,北罗得西亚宣布独立,定国号为赞比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Zambia)。卡翁达成为首任总统,但仍留在英联邦内。独立初期,赞比亚处境较为艰难,当时三个邻国-南罗德西亚(现名津巴布韦),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还处在白人统治。由于赞比亚支持南部非洲各国的黑人独立运动,它同南罗德西亚之间的关系很紧张,还导致两国边界关闭,幸好中国大陆援建的坦贊鐵路建成,才缓解运输问题。
卡翁达在1972年,宣布联合民族独立党(United National Independence Party)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而他是党内唯一的总统参选人,因而统治该国长达27年。1982年至1991年,赞比亚政府实施经济紧缩措施,腐败丑闻频传,国内要求民主的呼声随之高涨。加上邻国的内战,导致赞比亚经济陷入危机,街头暴力示威,最终演变成对多党政治的要求。
1991年8月,赞比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归于总统,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体制,允许反对党存在。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两届,副总统、内阁部长由总统从议员中任命。同年10月,卡翁达在全国大选中被多党民主运动(Movement for Multiparty Democracy)及其领袖奇卢巴(Frederick Chiluba)击败,由后者接任总统。
1996年6月,议会再次修改宪法,增加“总统候选人父母和本人必须是赞比亚人”、“酋长不能从政”等条款。总统奇卢巴虽然蝉联,但国家经济仍未起色,人民已经失去耐性。2001年,奇卢巴虽试图修宪,使其能三度连任失败,由执政党新任党魅利维.姆瓦纳瓦萨(Levy Mwanawasa),当选赞比亚第三届总统。他上任的首个5年任期内,大力清查奇卢巴的贪污和资金挪用问题。
赞比亚经济结构单一,历来以铜矿为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由于国际市场铜价下降和缺少外商投资,铜产量逐年下降,1998年甚至下降到30年来最低点。2001年,政府实行铜产业私有化后,铜产量开始回升,加上近年国际铜价剧升,中资大型矿业国企进入,带动铜产收入增加,使赞比亚经济快速复苏。
由于赞比亚是个贫穷国家,其70亿美元的国际债务,于2005年被免除。2006年9月,姆瓦纳瓦萨成功连任。2008年,赞比亚人均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基本脱离世界最贫困国家的行列。
2011年9月,来自爱国阵线的迈克尔.萨塔,击败多党民主运动,当选第五任总统。新总统面对国内高失业率、快速人口增长率、人均寿命低(46岁)、艾滋病蔓延(约18%的成年人感染)和政府效率低下等问题。
赞比亚制造业较落后,原材料和技术都依赖进口。全国约半数人口从事农业,产值占1/5左右,可耕种地约20%被开垦,发展潜力巨大。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另有花生、棉花、烟草等。普遍缺乏灌溉系统,农作物抗灾能力弱,对气候依赖性大。玉米是主要粮食出口作物,花卉业是发展较快的新兴农业。
旅游业有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和19个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可惜经过数十年的盗猎、滥伐和混乱的综合管理后,赞比亚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很难恢复,没留下多少野生动植物。90年代以来,在国际资助下,一些公园重新引进邻国的野生动植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