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底比斯,你将消失,只有石头上的文字会为你说话

我们一行人是在2009年6月13日到卢克索,在关卡用美元换了一些埃及镑,就和当地导游在烈日高温近摄氏40度的天气下,乘旅行车浩浩荡荡前住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参观。

卢克索古称“瓦塞特”(Waste),古希腊人称之为“底比斯”(Thebes),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以南675公里的尼罗河岸边。这千年古都从开城至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不管是尼罗河东岸的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Karnak Temple)、还是西岸的帝王谷(The Valley of the Kings)、巴哈里神庙(Al-Deir Al-Bahari Temple)、孟农神像(Colossl of Memnon)等景点, 难怪卢克索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群”,便也成为笔者探索古埃及文明的理想首站。

目前人口约20多万,有小型的国内和区域(主要服务邻近的中东和东非)飞机场。旅客可以乘埃及航空,或乘邮轮、火车从开罗沿尼罗河南下到卢克索。它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雨量少,昼夜温差大,适合在12月-次年2月到这里游玩。如今城东岸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有传统市场和特色酒店、温泉、高尔夫球场分布其中。

昔日不可一世的底比斯城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卢克索虽只是一处声名并不远著的商业枢纽,但由于地处通往西奈半岛的水路通道和努比亚(Nubian)沙漠的陆路之间的要冲,便决定日后成为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卢克索地方政府在1999年建有卢克索大桥(Bridge of Luxor),横跨尼罗河的东西区,使旅客与货运往返节省不少时间。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

随着古王国末期中央集权的瓦解,埃及进入地方割据的时代。在古王国第一过渡时期(公元前2152 - 2065年),底比斯南部的一个古名“瓦塞特”的村庄,势力日渐壮大,并在门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 II)时(公元前2055 – 2004年)统一了埃及,宣布将国都迁往底比斯。  

自中王国以后的历代法老王,都在底比斯兴建了无数的宫殿、神庙和陵墓,因此这古都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单是城门就号称百座,由此奠定了底比斯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连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也对底比斯的盛状赞叹不已。那时候,底比斯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把古埃及底比斯,歌颂为“权力之都”和“百门之都”(摄于大英博物馆)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把古埃及底比斯,歌颂为“权力之都”和“百门之都”(摄于大英博物馆)

请看荷马在伟大史诗《伊里亚特》(The Iliad) ,如此歌颂底比斯这座“权力之都” (City of the Sceptre):

“Royal Thebes, 皇城底比斯,
Egyptian treasure-house of countless wealth, 埃及人的豪宅辉映着无尽珍宝
who boasts her hundred gates, 夸耀有城门百座
through each of which, 四通八达的大道
with horse and car, two hundred warriors march. " 两百名武士骑着雄骏朝夕巡逻

但随之而来的外族入侵,使底比斯无可避免地经历了第一次衰落。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外族西克索斯人(Hyksos)征服了下埃及。直到公元前1580年,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I)率领埃及人赶走西克索斯人,重新定都底比斯,底比斯便进入新一轮的繁荣期,也是其全盛期(公元前2181 - 2055年)。

阿赫摩斯一世所开创的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在此后的1500年间,历代统治者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战俘,使埃及的领土扩大到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西至利比亚,获得黄金、白银、象牙、香料等贡品,并把底比斯建成了当世最显赫宏伟的都城。

古埃及庆丰收祭典的中心 - 卢克索神庙 

卢克索神庙又称南宫(Southern Sactuary),位于卢克索东岸的中心地带,大部分由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法老王阿孟霍普特三世(Amenhotep III, 公元前1387-1350年)兴建。后来又经过图坦卡门(Tutankhamun)、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II)等法老王、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人数次进行扩建。

在卢克索神庙外学摆法老王君临天下的姿势,和这些雕像比“酷”。
在卢克索神庙外学摆法老王君临天下的姿势,和这些雕像比“酷”。

在新王国时期,这间神庙是古埃及每年庆祝丰收的欧佩特祭典(Opet Festival)的中心,是为了建造阿蒙神(Amun)的“后宫”, 在埃及语中被被称作“ipet resyt”(即“阿蒙神南方闺房”之义),是阿蒙神雕像的存放地。它是专门为底比斯的三位神祗:万物主宰阿蒙、其妻战神穆特(Montu)和儿子月神洪苏(Khonsu)所修,可以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代的神圣家族。

大约在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法老门图霍特普(Mentuhotep I)的第11王朝,便将太阳神阿蒙奉为“诸神之王”,即全埃及最高的神,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

卢克索神庙长262公尺,宽56公尺,外围是长方形的砖砌围墙,形成完整的封闭式建筑。从外观上看,卢克索神庙的规模比起卡纳克神庙小许多,但是不论建筑的宏伟或美丽,一点也不比卡纳克神庙逊色。

卢克索神庙的入口处,还有一条两旁蹲坐着上百只狮身人面像组成的史芬克斯神道(Avenue of Sphinxes),通向东北方向。在古代,这条大道连接卢克索神庙与卡纳克神庙。目前这条古神道上,还有现代建筑占据,当地政府欲拆迁大部分的民宅,以恢复史芬克斯神道昔日的壮观景象。 

袖珍型狮身人面像
袖珍型狮身人面像

巨大塔门的法老雕像  

神庙的巨大塔门的两侧,矗立着拉美西斯二世巨石坐姿雕像和一座粉红花岗岩的25公尺方尖碑。古埃及时,这里原本有六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四座坐姿和两座站姿,但现在只剩下两尊14公尺坐姿雕像和最西边的站姿雕像被保留下来。这些雕像看上去都非常逼真,让人感受到神圣与威严。

 第一塔门两侧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姿雕像
第一塔门两侧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姿雕像

古埃及法老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专制君主,不仅被看成是神或神子,集权威、智慧和真理于一身,具有“超人的智力” 、“坚持真理” 和“主持正义”的神性。石刻或壁画总把法老描绘成一个巨神,或以神鹰、神蛇等不同形状出现;他的名字不许读出声音。 “法老”原指古埃及王国的宫廷,即“伟大王室”,到新王国演变为国王自身即“法老”,成为古埃及国王专用的符号。

任何人正式朝见法老时,须腹胸贴地,匍匐前进,亲吻法老脚前的尘土,只有少数人才获得尊荣亲吻法老的鞋子。对法老必须用第三人称(类似“陛下”)以示尊敬,能与法老谈话更是无上光荣,若言语行动冒犯法老的君威,就随时会丢命。

塔门最西边的拉美西斯二世站姿雕像
塔门最西边的拉美西斯二世站姿雕像

相对于西欧近代史上的“君权神授”,法老的神化和神性,更有助于确立统治者的权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法老拥有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公共工程、军事、宗教全方位的一切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各种官吏,中央官僚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宰相,辅佐法老处理全国政务,也是法老敕令的解释人,职权非常广泛,非法老近亲不能担任。

祭司也由法老任免,主持神庙的祭祀活动,为国家的安宁与繁荣提供思想保证。往往祭司可以担任中央官吏,官吏也可获得祭司的名位。在新王国时代,祭司与政府官员相互结合,在政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方的行政长官是州长,直接由法老任命,兼有司法和行政大权。各州不仅具有完备的行政机关和官吏,而且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警察。 军队是专制王权的重要支柱,由法老直接掌管,即使宰相也能过问军政。埃及常备军由王室卫队和镇压国内暴乱的保安部队组成。战时根据需要,从地方征召军队服役。

新王国时代,方尖碑往往在塔门前成对而筑。卢克索神庙的塔门原本有一对方尖碑竖立着,但另一座方尖碑却在1831年,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Mohammed Ali),送去法国当礼物交换。  

 方尖碑和拉美西斯二世坐姿雕像
方尖碑和拉美西斯二世坐姿雕像

今天那份厚礼,仍然竖立在巴黎协和广场,被重新放置在更高的基座上。新基座四周绘有方尖碑制造和搬迁的过程。

从卢克索神庙移居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
从卢克索神庙移居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

作为礼物交换,那位不识宝而走宝的埃及总督,只为首都开罗的穆罕默德.阿里回教堂(Mosque of Mohammed Ali)获得一座大笨钟的回赠礼。只可惜那座大笨钟从巴黎运至开罗途中已经损坏,其后一直也没法修复,成了名符其实的“大笨钟”,让这位埃及总督空欢喜一场。  

这位总督还为了使埃及现代化,也把其他庙宇的方尖碑当礼物送给英、美两国,如今分别竖立在伦敦的泰唔士河堤和纽约的中央公园。 反正那些方尖碑都是古代异教徒留下来不值钱的破烂,难得老外们看上它愿意捡破烂,能用它们换点西方的新鲜玩意,还是顶划算的交易。结果埃及境内没有一间神庙的塔门,保存一对完整的历史遗产。  

现存在卢克索神庙的那座方尖碑,以古朴的神庙为背景,更添凝重的历史沧桑感。方尖碑四面笔直向上,逐渐变细,指向金字塔式的碑顶,它的下部雕有四只猢狲。

 方尖碑下部雕有四只猢狲,造型象征智慧,却也似乎嘲讽那位埃及总督的无知
方尖碑下部雕有四只猢狲,造型象征智慧,却也似乎嘲讽那位埃及总督的无知

古埃及法老称狒狒是太阳神的儿子,因为每天清晨都是狒狒第一时间全体迎接太阳的升起,十分的虔诚!

古埃及法老称狒狒是太阳神的儿子,也是王权象征之一(摄于纽约考古与历史博物馆)
古埃及法老称狒狒是太阳神的儿子,也是王权象征之一(摄于纽约考古与历史博物馆)

大门两边高墙,绘有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初期与赫梯人(Hittites)作战的壮举的浮雕。左边描绘当时的军营生活、战前军事会议及法老御驾亲征、指挥作战的情况;右边则栩栩如生地描绘拉美西斯二世如何向敌人发动进攻、弯弓射箭的动作及赫梯人溃逃的情景。

历史学者一般认为拉美西斯二世对赫梯人的战争,似有夸大战果内部消费之嫌。双方似乎彼此没占什么便宜,而且双方仍不停进行拉锯战长达16年,把两国弄得元气大伤,都有止战休兵的必要。

直到公元前1270年,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通过和婚的手段,达成世界史上第一个国家间的和平条约 - 银板条约,因为条款全都刻在银质书版上。 银板条约除确定双方间互不侵犯和永久和平外,还包括双方结盟共同对抗外来的和内部的威胁,以及相互引渡对方逃亡者等条款,成为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 

第一院  

塔门后方是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一座大庭院,四周围绕着两排带有莲花苞柱头的粗壮廊柱, 上有柱台。  

 莲花苞柱头的粗壮廊柱
莲花苞柱头的粗壮廊柱

柱廊两边的墙上,绘有年轻法老图坦卡门在任内完成的欧佩特祭典的细节。过程描述他如何将安奉在卡纳克神庙内堂中庭里的阿蒙神像,迎上装饰华丽的圣船上。在祭司们的护驾下,阿蒙神像与法老王一起出巡,最后抵达卢克索神庙,与其妻儿在祭典期间共祀10天。到了祭典最后一天,法老王再度和阿蒙神像一起乘圣船离开卢克索神庙,回到卡纳克神庙。  

庭院西部现在是一座清真寺。自公元640年,阿拉伯骑兵团把回教信仰带入埃及,神庙部分建筑的上层被加盖了大型的清真寺,最有名的应数在庭院东南边的阿布尔- 哈格回教堂(Mosque of Abu al - Haggag),形成古神庙与古清真寺并存的有趣画面。  

古神庙与阿布欧哈葛清真寺并存
古神庙与阿布尔- 哈格回教堂并存

等到阿拉伯人统治埃及,底比期的昔日辉煌已不复存,但遗留下的遗址仍让阿拉伯人印象深刻,便将这个地区称之为“阿勒. 乌卡萨尔”(Al Uqsul),阿拉伯文是“众多皇宫”(The Fortifications)之意。这些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土包子们,以为此处就是宫殿(没联想到神庙),后来这地名才演变成英文的“Luxor”,也就是今名“卢克索”的由来。

院西面是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一座小圣堂。这座圣堂由三座神殿组成,分别献给底比斯三神。庭院四周三面建有双排雅致的石柱,由14根纸莎草圆柱构成的阿孟霍普特三世柱廊,每根约16公尺高,其中有幅浮雕描绘阿孟霍普特三世由神引导,步入圣殿的盛况。虽然这些雕像上都刻有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但从建筑风格看,它们应该是埃及第18王朝时造的,或许是阿孟霍普特三世时候留下的。  

阿孟霍普特三世在位时,为阿蒙神建造巨大的庙宇,包括卢克索神庙在内。神庙成了埃及财富的集中地,僧侣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以妥当的方式,回报这位给他们带来无数黄金和奴隶的法老。在纪念法老执政30周年的宗教仪式上,祭司们便当场宣布:“法老完全按照古老的程序祭拜,没有人比他更接近伟大的阿蒙 - 拉!”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 雕像,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 雕像,收藏于维也纳博物馆



于是,阿孟霍普特三世成了太阳神在人间的化身,僧侣们取悦法老的马屁行动大功告成。而祭师们在改朝换代之后,为了急于向新君拍马屁,便将旧法老名字改成了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这简直就是一场古埃及版的“正名”闹剧。  

第二院

柱廊后面的庭院由阿孟霍普特三世建造,三面围绕双重的纸莎草图案的石柱,柱上也同样有柱台。1989年在修复时,发现多座雕像,现文物收藏在卢克索博物馆。

第二院内双重的纸莎草图案的石柱
第二院内双重的纸莎草图案的石柱

庭院的西边角落是个降生室,由女王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和其继任者图特摩斯三世(Tuthmes III)所建, 四周石壁上的浮雕描绘着先祖阿蒙霍特普三世的诞生过程,对面的浮雕显示他的登基。  

相传阿蒙霍特普三世的母亲,通过阿蒙神的手指触碰使之受孕怀有他。浮雕描绘着上面的象形文字,叙述那是神的露珠充满王后的身体。看来古代的帝皇(包括中国的“尧舜禹汤”在内),都爱操作这套“天纵圣人”般鬼话连篇的愚民术。

风华尽褪的底比斯

通过中间大门,进入两边皆是古希腊科林斯风格廊柱排列组成的走廊,尽头更是充满希腊化时代气氛的圣船神殿,也是放阿蒙神担架的地方。

到了新王国后期(公元前1075 – 664年),在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下,如腓尼基人、希腊人、赫梯人等的殖民事业使底比斯开始其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西亚的亚述、波斯和马其顿帝国的相继入侵,更使底比斯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年,一场特大级地震又把底比斯城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夷为平地。  

神殿的墙雕显示,当亚历山大大帝重建这座圣殿时,增加了马其顿帝国向神祗献祭品的浮雕,还用传统埃及王徽把自己塑造成法老王角色。在罗马帝国时期, 整个神庙被结合到一座军事要塞中。

到公元323年,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这间神殿的墙上也画上了宣传基督教义的大幅壁画。到了14世纪,阿拉伯人在神殿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至今我们仍可看到当年狂热的基督教徒和回教徒,相继在神庙挖出法老时代信奉的异教神像浮雕,加以破坏所留下的痕迹。 

想着今天一路上所看到的那些神圣的大小石头, 以及底比斯城的历史沧桑,真是感触良多
想着今天一路上所看到的那些神圣的大小石头, 以及底比斯城的历史沧桑,真是感触良多

当欧洲游客在18世纪初抵卢克索时,它只不过是个上埃及的大村落,当地的埃及人所知的就只有12世纪生于此地的回教圣人阿布尔 - 哈格(Abu al - Haggag),而不是代表几千年古埃及文明的神庙和陵墓。 

经过几千年无情岁月风沙的洗刷,以及数不尽的人事沧桑,昔日宏伟的殿堂、庙宇和陵墓,都变成残缺不全的废墟,令后世只能运用想像力,去凭吊当年的雄都气势。  

夕阳残照下的卢克索废墟
夕阳残照下的卢克索废墟
  
这让我不仅想起一位古埃及无名诗人,在底比斯风光未褪前,他曾预言其未来命运: “底比斯,底比斯,你将消失,只有石头上的文字会为你说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