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5日凌晨,我乘搭的亚曼达号游轮,离开卢克索(Luxor)向南驶,清晨到达艾得夫(Edfu)镇。艾得夫镇古名“希巴乌"(Hebau),位于卢克索南方100公里的尼罗河西岸,是上埃及第二行省的首府。
从古王国时期开始,艾得夫镇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富庶的市集。这里曾是入侵者的重要殖民地,也是鹰神荷鲁斯(Horus)的故乡和膜拜中心。
艾德夫神庙(Edfu Temple)又称为“荷鲁斯神庙”(Horus Temple),开放时间从清晨六时至傍晚。它位于艾得夫镇南部的尼罗河西岸, 可说是埃及保存得相当完善的一座神庙,因长久被尼罗河泥沙淤积掩埋,近代才挖掘出土,建筑与壁画都几乎完好无缺,难怪被推崇为一部集神殿建筑、绘画、神学和象形文字于一处的图书馆。
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公元前1323 - 1295年)法老哈伦海布,被誉为荷鲁斯神在人间的化身,此后活着的法老,便成为“地上的荷鲁斯”。“荷鲁斯”代表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刻,又被称为“天空之神”或“太阳神”。他向来是历代法老王权的象征,以鹰或鹰首人身男子形象出现,其眼睛是增强力量的象征,翅膀象征宇宙的延伸。
法老也把自己比喻为“鹰的传人”,刻意在服饰、建筑、用具甚至灵柩上,把自己和鹰的形象联系起来,就像中国皇帝身上穿的龙袍和坐的龙椅。时至今日,埃及仍把鹰看作矫健、威猛的象征,既以鹰为国徽,又将鹰印在国旗上,铸在硬币上。荷鲁斯神像的头部,现在还是埃及航空公司的徽征。
埃及的鹰神有四个儿子,即“荷鲁斯四子”(Sons of Horus),造型依次为人头、猴头、狗头和鹰头。它们被制成四个“卡诺卜罐” (Canopic Jars)与木乃伊同葬。
古埃及人相信,只要尸体不腐,逝者就能在来世得到永生,由于制作木乃伊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逝者生前的身体模样,而是重塑一具千年不腐的永恒之躯,把人体内脏器官移走,就不会影响逝者来世的复活。
被移出身体的各个器官,处理方式视其重要性而定。古埃及人会为逝者的四脏(即肺、肝、胃和肠)做特别处理。他们认为这四个器官都与吸收营养有关,最为重要,先将它们风干,涂上香味软膏,然后再用亚麻布包裹起来,存放在“卡诺卜罐”内。他们相信罐内放置的器官,会受到这四位神明的特别保护。
在葬礼队伍中,卡诺卜罐被放进特制的木箱内,用一架长橇抱在石棺后面。制作木乃伊时,有时并不取出内脏器官,有时内脏经防腐处理后再放回体内。这种情况下,也要在墓室里摆放一组空的卡诺卜罐,因为古埃及人相信,卡诺卜罐不是普通容器,它的神奇效力能够保护逝者的器官。
类似埃及“荷鲁斯四子”,自称“龙的传人”的华人,自古就有“龙生九子”之传说。”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见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既是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但究竟是那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各种不同说法。
全埃及保存最完整的塔门
今天的艾德夫神庙,实际上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时期的遗址,建于公元前237年的托勒密三世(Ptolemy III)。这座以沙岩为主体的神庙,历时2百多年在公元前57年才完工,由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Ptolemy XII)完成。
1798年, 法国探险家发现了艾德夫神庙的上层,但直到1860年,神庙才完全重见天日。目前,这是埃及仅次于卡纳克的第二大神庙,也是境内奉献给荷鲁斯神的最大一座庙宇。
与其他神庙一样,艾德夫神庙整体建筑的前面,也有座由岩石砌成的巨大塔门(约36公尺),其中间由大阳台相通,犹如两座完全一样的双塔比肩而立。
这是全埃及公认保存最完整的庙门,古时每年仪式举办期间,祭司会在大阳台中央,呈上一只经过千挑万选代表荷鲁斯神的猎鹰。每当秋季,鹰从欧洲迁飞非洲,途经埃及东部沙漠,落地寻食被当地部落捕捉后驯养多日,就成为狩猎帮手的猎鹰。猎季过后喂壮,又放归自然,让它去欧洲山区繁殖。
进门的墙上浮雕,包括荷鲁斯神和情欲女神哈托尔(Hathor)一年一次相会的盛大庆典。说起哈托尔,她算是古埃及变化多端的神明,喜欢四处游玩。有时她维持原有的母牛形象,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为风情万种的女子;有时她脸上长着母牛的耳朵,有时又戴着太阳光环的头饰。
哈托尔的神格也多重。其神名的真实含义,就是“荷鲁斯的家园”,拥有拉神的女儿和荷鲁斯的妻子(儿媳)的双重身份,这反映了兄妹同婚,在古埃及王室是很普遍的现象,反正神人界都一样。后果却是王室的近亲繁殖,导致后嗣的智育健康水平大幅下滑,以后出现了很多白痴成员。
有趣的是,当哈托尔幻化成母牛时,法老就成为她庇护的幼兽,因此,法老自称为“哈托尔之子”。可是法老既是“地上的荷鲁斯”,而哈托尔又是荷鲁斯的老婆,这再出现双重神格间的混乱(很有乱伦之嫌)。
塔门墙上有神庙的建造者托勒密法老朝拜荷鲁斯诸神的浮雕,门前两侧立有两只黑色花岗岩的神鹰雕像。它头戴王冠,双目圆睁,一副威风凛凛、不容侵犯的气势。
左侧雕像的腿部还有托勒密法老自己的雕像,描绘着托勒密十二世抓住敌人的头发,正要击碎他们头颅。它显示希腊化时代的埃及马其顿统治者,如何以传统法老王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从塔门延伸出来的围墙,把整座神庙包围起来。
神殿
穿过两大庙门,就进入一个三面都有巨型排柱的庭院,在其尽头,通住神庙建筑群的道路伸向远方。庭院正中央竖立荷鲁斯的雕像,几乎成为观光客最爱, 每个人都会特地跟这尊雕像一起拍照留念。
大厅里的太阳船是荷鲁斯出行时,乘坐的交通工具, 目前原件在上世纪被法国人带走,如今只剩下一艘仿製品留在原址。厅两侧有两间小房间:右边晨室(House of Morning)象征进入神殿所需的信仰准备;左边的书室(House of Books)则是通往神圣知识的道路。
神殿似曾有人长期住宿,还在厅中生火炊煮,把整个屋顶薰黑。神殿的外墙上,也有大量的浮雕,讲述着与荷鲁斯神相关的神话故事。
在大厅的任何一边,都有门可通往规模较小的第二厅,那是由12根大石柱,依序与三间储藏室相连的庭院,可通往祭室,并与主厅相连。
主厅基本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原貌,核心是个保存完好的精美圣龛,只是不见了神像的踪影,四周的浮雕刻画着荷鲁斯的传奇。殿顶有破洞,虽使殿内神秘感减弱,但殿顶阳光射入内殿,真的漂亮极了。
据说,每日的膜拜分成三种:一在早课,由祭司向神像奉上食物,然后藉着原路径走出去的方式,消弭自己走过的痕迹;二在中午,主厅仍关闭,但举行洒圣水与烟熏的仪式;最后是在晚上,包括献祭的仪式及透过焚香净化的过程。
这座神庙也和其他古埃及神庙一样,随着楼层的升高,建筑也愈加狭窄,天花板愈加低矮,射入神殿中的光线也逐渐暗淡。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这里是圣所”,除了神指定的仆人之外,无关的凡夫俗子,都必须敬而远之。
这种设计法体现古埃及人的信念,神庙是缥缈宇宙的缩影,而神殿处于神庙的至高点所在,犹如埃及人“创世论”里的“原始丘”,即大地的本质是从混沌之水中缓缓升起。
而神庙排满巨柱的多柱厅,象征着山峦附近芦苇密布的尼罗河沼泽地,同样展现埃及人的宇宙观。而神庙的整体布局是为信众作好心理预备,为即将进入神庙进行祭仪。
艾得夫神庙不论壁画、石柱或雕像,都保存得相当完整。今日,这个神庙也特别受鸟类眷顾,常常有鸟在此筑巢飞舞,是个到处听到鸟叫声的神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