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和非洲象(African Elephant)打个招呼!亚洲象是其近亲,体型只比它稍微小,两者都同样有长鼻子、蒲扇般的大耳朵和柱子般的腿部,但亚洲象只有雄象才长有象牙,而非洲象无论雌雄,都长有粗长的象牙。它们之间还有个区别,亚洲象的额头有两个隆起的部分,非洲象的额头则是扁平状。
500多年前,在欧洲白人未到非洲大陆活动之前,那里有800多万头非洲象。随着人类大规模猎杀和侵占其栖息地,如今只剩下40多万头象,还依然受到偷猎的严重威胁,每年被杀的大象约2-3万头,因而被列为濒危的物种。
非洲象耳朵大,用长鼻子闻、吃、交流、控制物体、驱赶蚊蝇和洗澡。它们并不直接通过鼻子喝水,而是用鼻子吸水再喷入口中。其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平时的叫声非常低沉,但受惊吓或威胁时,可变得非常高亢。食物包括草、树叶、灌木、水果和蔬菜等,每天要喝30-50加仑的水。胃口极大,不可避免践踏庄稼和农作物时,与人类发生冲突。
非洲象喜爱群体生活,有共同血缘关系的象群,关系会比较紧密。一般由10-30头大象组成,由一头老雌象带领,平均年龄在65-70岁。雄象可与多头母象交配同居,发春期间性情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这时眼部分泌物增多,腿上会有尿液滴下。若是雄象和雌象正在亲热,它们还会相互卷住对方的鼻子互传爱意。
母象怀孕期大约为22个月(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每隔4-9年产下一仔(双胞胎极为罕见)。幼象约三岁时才断奶,但会同母象生活8-10年。不管象群遭遇多大的危险,母象也绝不会扔下幼象独自逃命。象王和雌象一直生活在一起,雄象在14岁青春期离开象群。
在非洲野外,人类从未发现过自然死亡的野象尸体。有人认为象在临死前会有感应,孤独的离开象群,走向象群的神秘墓地。而另一种说法是,其他象会掩埋同伴的尸体,不让它暴尸荒野。
接下来出场的南非水牛,又称为“好望角水牛”(Cape Buffalo),是产于非洲的牛科动物,平均寿命 15-20 年,生活在沼泽、平原和森林。它不论雌雄,都有独特弯曲的头角,平时那对愠怒的目光,一副不可侵犯的模样。
南非水牛是非洲最成功的群居素食动物,依靠群体力量生活在凶险的草原,群体生活可多达千多只,可交错在不同牛群内游走活动,只有年老或受伤的水牛才会落单。统领牛群的母牛,享有最好草料的权利。
雌牛通常 在5 岁左右诞下首胎,之后隔年生产,雄性大概 7 岁开始交配,怀孕期近一年,小牛出生后几小时便可自己走动。小牛夭折率高达 80%,10 个月大断奶,15 个月大左右,便会被逐出牛群,自行投靠其他同龄牛群。
顾名思义,非洲水牛可说是无水不欢,每天至少喝水一次,从不远离水源。它们是夜行动物,日间会避开烈日高温,躲在阴凉处或浸泡在水池或泥泞中,使身体凉快。与亚洲水牛不同的是,它们没被人类驯化,平常虽不凶猛,但落单的雄牛,或是保护小水牛的雌牛,比平常凶猛,较狮子和豹更危险,亦是非洲伤人最多的动物之一。
非洲水牛可能是狮子喜欢的猎物,却非好欺负的弱者。其实狮子每次攻击水牛,均是生死相搏,一不小心,反被水牛撞死撞伤并非奇事。狩猎水牛时,狮子通常成群出动,攻击落单或体弱的水牛。水牛团结起来时,连狮子也不敢招惹它们。
在水牛附近,出现了一大群的黑斑羚(Impala),它耳宽大,皮毛呈金黄色、红色或红褐色,腹部是白色,背脊有黑色条纹,四肢长,略带红棕色。它们栖息在中南部的非洲森林、草原和灌木丛中,数量达2百万只,平均寿命为12年。
雄斑羚在一岁半时便可交配,但要等到3岁后,成功打败对手,夺得族群首领后,才有资格跟雌斑羚和幼羚集群活动。当雌斑羚觅食时,雄羚就设法与她们交配,生下自己的后代。如果其他雄斑羚擅闯领地,它便立即将其驱赶,有时会发生激烈打斗。失败的一方将被迫离开,失去交配权。
黑斑羚的怀孕时间,一般是半年左右,大都是单胎。雌斑羚临近生产时,会独自离群生产。幼斑羚出生后的头两天,会被藏在隐蔽处。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于所有幼斑羚,几乎在数天内一起出生,这种“羚海战术”,可防止它们全被吃掉而绝种。
黑斑羚的家庭是留女不留男,雄斑羚也会将自己八个月大的雄性后代赶出群体,让他们自谋生路,也尽力防止雌斑羚离开领地。被赶出群体的年轻雄斑羚羊和挑战失利者,会组成临时的单身汉群体(bachelor herds)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向雄斑羚首领,再次发起挑战。
红水羚(Red Lechwe)是中型羚羊,体色主要为栗色,身体有股难闻的味度,一般狮子都不会猎杀它们,除非在非常饥饿的情況下,才会追捕充饥。只有雄羚有細長的角,角呈螺旋型并向后弯,大部分分布在非洲南部的河滨草原,那里较易得到飲水及覓食。当雨季河水泛滥时,就往灌木丛迁移。
大角斑羚(Greater Kudu)是所有羚羊的最大种类,个子巨大,角上有点旋转,所以又称“大羚羊”。它们虽然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但行动缓慢,易被天敌追上。常以小群同栖,白天炎热时休息,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吃树叶、灌木、果子及草,寿命15-20年。
随后是逗趣的狒狒(Baboon)登场。它们主要栖息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热带雨林、草原和高原山地。
狒狒们的头部粗长,眉弓突出,眼深陷,吻部突出,小耳朵,有完成复杂抽象推理的能力,能发出尖叫声,四肢粗短,毛黄褐色,臀部有色彩鲜艳的胼胝。野生寿命约20年,主要天敌是豹。
每群狒狒约十几只至百余只,是猴类社群生活最严密的族群,有明显的等级和严明的纪律,惩罚的残酷令人骇怕。野生狒狒群体每经过几年,就会发生争战,或分群或换王。它们和人类吵架、打架模式一模一样,先是瞪眼睛、竖胡子,放开喉咙大吼,再挥拳头进行威胁。
当然,狒狒群并非一直争战,新王产生后,有段相当长的时间,群体关系会很安稳,繁殖迅速增长。狒王就会不时主动,对地位低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象征性为它们理毛,以巩固其地位。群狒也会争相拍狒王的“马屁”,尽力使狒王的毛,总是光滑突出。研究显示,狒狒相互间梳理皮毛,有助于消除彼此紧张的情绪。
雌狒约在10岁达到性成熟,到30岁停止生育。没有固定繁殖季节,每3-6年产一胎,每胎产一仔,孕期6-7个月。幼崽需要哺乳3年,7-10岁时才完全独立。 幼狒得到全群保护,雌狒生了幼仔会受优待,怀中的幼狒,会让其他示好的雌狒抱,这也是狒狒王国笼络感情的方式。研究发现,喜欢聚堆交流的幼仔们,存活率也较高。
狒狒群由健壮的雄狒王率领,群内有专门担任警卫的眺望者,负责警告外敌的入侵。狒王率领年轻力壮的雄狒与敌对抗,母狒和幼狒则迅速撤退。雌狒面临危险时,也会向伙伴们发出求救信号。因为对外比较团结,使其成为自然界唯一敢和狮子作战的动物,一般3-5只狒狒,就可以集体搏杀一只狮子。
疣猪(Warthog)两眼下的皮肤,各长出一对大疣而得名,雄猪在獠牙上,更长出一对较小的疣。它们挖土取食时,这些疣有助于保护眼睛。雄猪的上獠牙很大, 而且向上及向外急弯,短而尖的下獠牙可当武器。它们喜欢洗泥巴澡,以消暑和消灭身上的寄生虫。
疣猪所占地盘界限分明,基本都是穴居。虽然它们善于挖洞,主要是利用其他动物已挖好的洞穴为家,进洞时后半身先入,头始终对着洞口。每天早上出洞时,先用獠牙从洞穴中高速冲出,防范任何可能在洞口等待的掠食者。
疣猪择偶后,同季就不另觅伴侣。一窝产仔2到6只,最多可产10仔。幼猪在雨季来临时出生,豪雨会带来充裕的食物。但幼猪的死亡率很高,平均来说,4只幼猪中只有1只可存活。许多不是在雨季中溺毙,就是成为狮、豹及狼的猎物。不过,幼猪们发育成长得很快。
最后出场的是长颈鹿(Giraffe)。它们高达18英呎,是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哺乳动物。它们由古罗马人为其起名,意即“骆驼和豹的杂交体”,主要分布在非洲草原上。据古生物学考证,长颈鹿起源于亚洲,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动物分化而来。
在中国徐州发现的东汉画像石上,绘有多只“麒麟”,其中至少三只,具有长颈鹿的典型特征。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记录非洲索马里沿岸“拨拔力古国”出产的异兽,身高一丈余颈长九尺。明朝时郑和远洋船队航行到东非,曾带两只长颈鹿回北京,被当时人认为是麒麟,举国喧腾。由于长颈鹿在索马里语为“基林”(Giri),发音与“麒麟”相近,更使中国人确信,它就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麒麟。
长颈鹿的听、视觉非常敏锐,眼睛可看到背后,平时沉默少发出声音,身上覆盖着大而不规则的黄色、黑色或深褐色的斑块,头上长着一对终生不会脱掉的短角,看似非常乖巧可爱。它们平时悠闲行走,但遇到攻击时,能以60公里的时速快跑。由于心脏过小,使它不能长跑,便用蹄子猛踢对方的要害。
对于长颈鹿来说,睡眠是件棘手之事,甚至会面临危险。每天睡眠只有20分钟到两小时之间,多数是睁眼站着短睡。由于脖子太长,睡觉时常将脑袋靠在树枝上,以免脖子过于疲劳。当它们进入熟睡时,也需要躺下休息,但从地上站起,要花费整整1分钟的时间,这使得逃生能力大打折扣,更多时候宁可站着睡觉。
雄性长颈鹿会通过品尝母鹿的尿液,判断对方的发情状态,还使用长脖子与其他雄鹿搏斗。搏击力量越强,越容易获得与雌鹿交配的机会。雄鹿彼此之间,也常用脖子彼此碰撞挑逗,这些亲昵动作会持续一个小时之久,而同性性行为,据说比异性性行为还要多。
母长颈鹿的怀孕期,为14到15个月,产一胎。 母鹿以站立生产,待羊膜破裂,幼鹿便落地而生,数小时后即可奔跑。幼鹿出生后首两周,受母鹿庇护。虽然成年鹿不畏敌害的侵袭,幼鹿却会遭受狮子、豹和鬣狗攻击,只有大约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
夕阳西下,我们也该告别了护法狮子,从博茨瓦纳起程回津巴布韦,在詹比西河宾馆再住宿一夜。我的南部非洲四国旅行也将近尾声,隔天经南非约翰尼斯堡机场转机回新加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